前天5月20日是一个好日子,沪上又掀起了结婚潮,上海3766对新人用结婚的方式向彼此喊出“我爱你”,共同开启人生新路程。据报道,这个结婚登记数几乎是平时的9倍。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双双对对的新人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的“表情包”,笔者也不由得感到心头有丝丝的甜蜜。
然而与此同时,一想到还有很多很多的大龄青年依然“落单”,或自己还在苦苦寻觅着,或他(她)们中的老爸老妈亲自上阵,不管严寒还是酷热,集聚在人民公园等沪上“相亲角”,互相交流、比对着双方子女的诸方面条件,看看是否“匹配”。作为曾经的“大龄未婚青年”,笔者每每看到那些为儿女相亲的老爸老妈眼里透出的焦虑与无奈,都不禁感同身受,深表理解;衷心期望他们的子女能早日解决个人婚恋大事,让白发爹娘从此不必再为儿女终身大事而焦虑不安。
据有关方面提供的“大数据”,我国当下尚未走进婚姻殿堂的适婚青年至少有一亿多人;上海的大龄未婚青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如今剩男剩女的难嫁或难娶问题已成为一件让社会无法回避的困窘问题。
人的一生中,有些事是等得起的,比如房子、车子,不一定非要限期到手,不妨悠着点,等有了条件、资金足了再完成这几个“小目标”也不迟。但有的事确是等不起的,比如个人的婚姻大事。大家都知道,结婚乃至生育最合适或比较合适的年龄大抵在20多岁至30多岁。尤其是女孩子的婚姻,倘若年复一年地拖延下去迟迟未有结果,那后面的结局就难说了。
笔者的亲友或单位同事中,就有好几位“大龄青年”30好几了,仍然还“单着”,或许靠他(她)们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终身大事困难是不小的。所以,面对为数众多的大龄青年,不仅他(她)自己决不能轻言放弃,他(她)们的父母和亲友也得帮忙出力,工青妇组织等有关方面,更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最近,解决大龄青年婚恋大事的“利好”接踵而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中专门用了800多字的篇幅,就“青年婚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措施,要求“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支持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动,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并要求“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适合青年特点的便利条件。”团中央常务书记贺军科明确表示,大龄未婚是中国青年迫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共青团将帮助大龄未婚青年找合适伴侣。关爱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
团中央出手了,这是一个好消息。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恐怕还需要多个部门组成联合服务队伍,如各级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在解决大龄青年婚恋问题上有其独特优势。或可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或工作机制,为未婚青年多多地开展婚恋交友活动,或由面到点,乐于当“红娘”,为大龄青年寻找“匹配度”颇高的另一半,这大概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吧。
总之,办法总是有的。只要做了,效果也总是会有的,成功率也肯定会有的。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到做好“甜蜜的事业”也是有时间节点的。伟人说过“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所以要尽可能抓紧时间,和时间“赛跑”,尽可能帮助大龄男女青年尽快地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即便那些大龄青年错过了“相约星期六”的最佳择偶时间,也不要让他(她)们一拖再拖地,最后成了“精彩老朋友”的主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