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始于2月16日,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秦朗丢作业”事件,在历时近两个月后迎来了终章——4月12日傍晚,平安西湖发布警情通报称,此事件系策划、编造,当事人徐某某(网名“Thurman猫一杯”)与同事薛某及所在公司受到行政处罚。几乎同一时间,“Thurman猫一杯”在社交平台发布道歉视频。
另据江苏省公安厅4月7日披露,此前冒充“秦朗舅舅”的杨某也已被警方行政处罚。
又一出闹剧落幕了,然而类似的网络闹剧会从此终结吗?
相关警情通报及当事人道歉视频上线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迅速跟进点评,指出此类造假可获一时流量,却丢掉了自身责任、丧失了受众信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为博取流量而踩线,为吸睛牟利而违法。存敬畏、守底线,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澎湃新闻“马上评”也连夜跟进评论,而且同样强调“敬畏和底线”——在“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等互联网逻辑横行的当下,还应保守那份对真相的敬畏,这是社会成员保持理智的底线,也是媒体必须恪守的新闻工作的根本性原则。
文章认为,“TA骗了我们,我们却嘻嘻哈哈,满不在乎自己上当”,这是一件更严重的事情,会让我们失去对真相的敬畏、对谣言的警惕。互联网信息里的污泥浊水,反向饲喂出受众对新闻的虚无主义,对真相的玩世不恭,似乎万物都可“抓马”,新闻无非段子。结果在流量拜物教之下,各种碎片化、口水化的信息泡沫泛滥,公众被困于谎言的茧房当中。另一方面,一些自媒体看准其中的机会,拿出脚本公然摆拍,刻意编排出“婆媳大战”“夫妻反目”“恩将仇报”“人性险恶”等一出出的赛博闹剧,把造谣当成了发家致富的秘诀,把一只只有毒的“奶头乐”塞向公众的嘴里。这些摆拍段子为了追求刺激性,在价值观上故意拨弄人性中幽暗的那一部分,必然指向挑动群体对立、强化刻板印象、制造形形色色的歧视和冲突等等。
文章最后提醒,“秦朗”没有丢作业,新闻机构更不能丢了对真相负责的魂。全社会要重拾对新闻的严肃态度。
还有谁要反思?
在一些媒体提醒“敬畏和底线”之余,还有很多媒体展开了更加广泛的追问和反思——在网络空间里,究竟是谁在制造热搜?我们应该关注怎样的新闻?他们认为,对于媒体来说,在繁芜的舆论场中选取真正具有公共价值的东西呈现,既是职责所在,更是一种固本正源。只有对严肃新闻的追求成为舆论主流,才能少一些“秦朗巴黎丢作业”类事件占领热榜,才能让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与读者相向而行。
4月13日早晨,“中国记协”公众号上线署名“钟记平”的文章,追问“网红反思完了,还有谁要反思”?文章直指,除了当事网红需要反思之外,平台也要反思。算法服务商业价值无可厚非,承担社会责任则是基本要求。“什么火就推什么”“什么火就往热搜上放”不利于打造一个清朗安全的公共空间。媒体也要反思。这次事件可以从账号往期推送、网红浮夸打扮等许多角度发现“不是新闻是剧本”的端倪,但许多媒体没有守住底线,“别家发了、流量不错”成为转引的标准,在追求流量过程中落入“虚假新闻”陷阱,发出格调不高的稿件,损害自身公信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面对网络舆论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舆论场公共空间集工作、生活、娱乐、休闲等各种信息为一体,应该叫人“舒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但是不能一味迎合人们的低级趣味。
对“李鬼”新闻“人人喊打”
只有反思恐怕还不够,还有一些声音强调“他律”的重要性,认为要加大惩处力度、提升违法成本,让制作传播虚假新闻者得不偿失,不敢再动歪心思。
荆楚网评论提到,“Thurman猫一杯”不是普通的短视频博主,而是有着千万粉丝量级的知名网红。然而,一些如此量级的网络大V同样缺乏道德自觉和敬畏法律的意识。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尝到了甜头。短视频造假称得上一本万利,能够很快聚集流量,哪怕此后被戳穿了,他们也已赚得盆满钵溢,而且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变现流量。因此,对这种造假要加大惩处力度,提升违法成本,让他们得不偿失,不敢再动歪心思。
红网评论也认为,这起事件只是自媒体乱象的冰山一角。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虚假信息、谣言传播层出不穷。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对于这类网络乱象,必须以法治利剑斩断其根源。首先,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对于编造虚假信息、传播谣言的行为,要及时予以删除和封号。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网络乱象的打击力度,对于违法行为要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4月13日清晨,“浙江宣传”上线3000余字长文,提出对“李鬼”新闻就该“人人喊打”,因为此类网络假新闻看似只是“图个乐”,但实际上“毫无底线”,不仅触犯法律,也在舆论场上留下一地鸡毛。
文章总结了网络新闻造假的几种主要形式,包括无中生有的“离大谱”、自编自演的“小节目”、悲情营销的“催泪弹”、真假参半的“大杂烩”、科技狠活的“全自动”(用ChatGPT等工具修改已知的新闻要素,试图用AI欺骗大众)等,也分析了网络新闻造假的危害,比如误导公众认知、破坏社会秩序、冲击媒体公信力等。继而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治理的新法子:
其一,以更有力的手段揪出“李鬼”。平台有必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监管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置网络虚假新闻,在维护内容生态上担起社会责任。有关部门加强对平台的督促,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对制造虚假新闻的个人或机构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以儆效尤。
其二,以更快捷的方式“跑赢”谣言。部分网络平台已经建立了辟谣机制,及时澄清发现的网络新闻造假事件,相关部门也协同联动,快速发布调查和处置结果,回应社会关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算法推荐、日常监测、线索收集等技术和机制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从而更加迅速、精准地推送辟谣信息,并建立快捷方式发动网民提供线索,让更多流量“流”向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其三,以更锐利的眼神辨别真假。对网友来说,面对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信息,需要尽量保持客观理性,可以多方面了解情况。对新闻媒体而言,提升专业素养是防止虚假新闻的重要一招。在报道网络动态时需要注意核实,多进行一些交叉采访、反复求证,而不要听信单方面信源,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而放弃了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舆情启示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在总结“秦朗丢作业”事件带来的舆情启示时认为,在全网对“秦朗丢作业”一事的热度推动中,自媒体博主、评论区网民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不应忽视央地主流媒体、政务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发声。而且,后者除了提供新闻事实的职能之外,更负有引导社会舆论,传递积极、健康社会价值观的责任。
其一,新闻及政务类媒体应当成为信息发布的权威来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在“秦朗丢作业”事件传播初期,有的媒体似乎已经把这一奇闻轶事当作新闻既定事实,没有及时主动地核实博主视频中提供的信息真伪,进一步导致了舆论的跟风炒作。
其二,对尚待核实的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的放任也就意味着一些煽动性信息愈演愈烈,可能会导致情绪化、偏激的言论和行为的出现。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在处理此类短视频信息时,应强化社会责任感,传达更深层次的社会教育意义。
最后,该事件也提醒新闻媒体应建立引导舆论的长效机制,如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信息辨识能力等,从根源上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提升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
栏目主编: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