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国家医保局召开2024年上半年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针对“出现‘退保潮’”“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集采导致药企‘不赚钱’”等传言,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一一回应。
医保部门从未出台
“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等规定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
国家医保部门从未出台所谓的“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超过就必须要转院”“达到一定的标准,必须要转院”等类似的限制性规定。少数医疗机构由于对政策不了解等原因,把医保基于大数法则确定的一个均值,理解为每一个病人的限额,以“医保额度满了”为理由,强行要求患者出院、转院或自费住院,都是严重违反医保规定、损害参保人权益的行为。
医保基金总体保持稳定,
并未出现“退保潮”
国家医保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副司长朱永峰:
2023年1—12月份,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总收入2.7万亿元,总支出2.2万亿元,统筹基金当期结余5000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余3.4万亿元。其中,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2.6万亿元,资金量看上去不少,但因为要用于退休职工的保障,需要保持合理规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7600多亿元,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截至今年3月底,医保参保规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没有出现部分媒体所谓的“退保潮”,我国参保大盘稳定,绝大多数居民对基本医保制度有信心,医保制度基础稳固。
集采不会影响医药行业创新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丁一磊:
在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之中,高价格并不一定带来真创新。在药价高企的时期,药品价格中30%—40%是用于销售推广的费用。高价格获得的收入并没有用于创新和质量提升,甚至并没有形成企业利润,而是成为流通环节的“水分”。
集中采购中选产品无需营销,无需再开发医院,无需所谓的“费用”,即可直接“带量”进入医院,从机制上跳过了行业当中所谓的“客情维护”“市场开发”等等,一定程度上不再需要销售代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广大企业也认识到,以往注重营销的老办法“不灵了”,需要真正凭创新、质量和效率来立足市场。
集采实施几年以来,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动力(300152)强劲,医药工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23%,国内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2023年药监局批准上市创新药40个品种。集采后,医药行业不仅没有放慢创新脚步,反而更加明确了发展战略和趋势定位,加速向创新转型。
推行DRG/DIP支付方式
不是简单“控费”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
医保部门推行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不是有些人口中说的“为了控费”,为了减少基金支出,它的目的是通过医保支付的杠杆,引导医疗机构聚焦临床需求,采用适宜的技术因病施治,合理诊疗,避免人为的大检查、大处方、乱开药,更好地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
支持新药、好药进入医保目录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
医保目录的谈判对象主要是5年内经过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新通用名药品,也就是说医保谈判主要是以新药为主,通过建立覆盖、申报、评审、测算、谈判等全流程的创新药支持机制,支持更多的新药好药纳入医保。
新药从药监局获批到纳入目录报销的时间,从原来的平均5年左右,缩短为现在的一年多。80%的创新药能够在上市两年内进入医保。以去年为例,2023年的医保目录调整中有57个药品为当年获批、当年纳入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