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微信公号消息,持续7天的美伊对峙,北京时间今天凌晨迎来大转折。
“美国已经做好准备,拥抱我们所有人都寻求的和平。”在全球都紧盯的一场公开电视讲话中,特朗普这样“高姿态”地表达了美国对与伊朗冲突的最新立场。
这显然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一切都要结束了?
但就在今天(1月9日)早上,伊朗外长扎里夫在脸书上第三次@特朗普。
“特朗普先生搞错了,统治世界的不是精美的武器,而是人民。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希望美国退出。”扎里夫写道。
到了今天傍晚,18:41分,伊朗驻华大使馆发了一条微博,感谢中国网友的留言,并邀请“中国朋友放心到伊朗过年,安全不是问题”。
截至小锐发稿,这条微博已收获了近4000个赞和700多条评论,众多网友在后面表示“祝伊朗人民好运”“不用谢,希望你们国家发展的更好”。
有对美方的提醒,也有对中国网友想去伊朗旅游的感谢。
网络互动的背后,提醒我们,这几天社交媒体上俨然还发生了另一场“战斗”。
微博上的较量:伊方火药味更猛
“美国在西亚邪恶势力的终结,已经开始。”
1月8日一早,伊朗驻华大使馆官微的这条更新,就在微博上“爆”了。
▲伊朗驻华大使馆微博截图
尽管只有短短一句话,但语气之强硬、态度之鲜明,无不显示出伊朗方面坚定姿态,以及此番冲突背后双方舆论激战的白热化。
事实上,伊朗驻华大使馆和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微博上的隔空掐架,从1月3日美国将3枚火箭弹投向巴格达国际机场后不久就开始了。
而此后伊朗驻华大使馆发布的共计16条相关微博中,“危险和愚蠢”“流氓冒险主义”“复仇”“报复”等感情色彩浓烈的词汇成为关键字眼。
相比之下,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反应尽管迟缓,但并未放弃还击。
尤其是1月4日,其一小时内连发三条微博为3日的袭击行为辩护,并着意强调:“美国依然致力于降低情势的升级”。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截图
很显然,说,还是不说,以及如何说,都成为过去几天美伊双方舆论角力的一部分。
而随着前方局势逐渐白热化,双方在各自微博页面上的持续发声,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虽没有@彼此,但隔空吵架的意味显然已经溢出屏幕。
例如,1月5日,伊朗驻华大使馆官微便连发三条微博驳斥蓬佩奥言论。
而美国驻华大使馆则在次日以罗列被刺杀的苏莱曼尼的罪行进行“反驳”。
海外社交媒体对决:双方高层齐上阵
如果说微博上发声还属于双方争夺舆论影响力的外围,那么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特朗普和伊朗高层之间的较量绝对堪称火花四溅。
自1月3日起,伊朗外长扎里夫陆续发出13条脸书推送,除多次誓言要对美坚决报复,更三次直接@美国总统特朗普喊话。
第一次喊话起于特朗普的“挑衅”——4日当天,他在脸书上威胁称将对伊朗52处地点再度进行打击,且其中一些地点“对伊朗和伊朗文化非常重要”。
5日凌晨,扎里夫便第一次@了特朗普。
在这条罗列三大罪状的帖文中,他将美国此前的袭击行为称作“怯懦暗杀”,认为特朗普已严重违反国际法,而美国对伊朗文化遗址的袭击则是一种战争罪。
▲扎里夫(新华社)
特朗普显然不会同意扎里夫的观点。当天中午,他便不点名回应了扎里夫所谓“战争罪”的说法。
“他们可以杀害我的人民,他们可以对我的人民施以酷刑和残害,他们可以用路边炸弹炸死我们的人民,但我们却不能碰他们的文化遗址?那是行不通的。”特朗普说。
6日凌晨,扎里夫再次向特朗普发出一连串诘问:
“特朗普,在你的一生中是否见过这样的人山人海?你仍然想听从跳梁小丑们关于我们地区的建议吗?你仍然幻想你能摧毁这个伟大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吗?美国在西亚邪恶势力的终结,已经开始。 ”
随着这条脸书同时发布的,还有一组当日苏莱曼尼将军悼念仪式上人山人海的照片。
▲图片源自扎里夫推特
而三个小时后,特朗普再次重申了他的立场:伊朗永远不能有核武器!
事实上,这两天伊朗方面直接上场怼特朗普的,不是只有外长扎里夫。
针对特朗普“将对伊朗52个目标进行打击”的威胁,伊朗总统鲁哈尼7日在社交媒体上以数字“290”进行回应,警告美国“永远不要威胁伊朗”。
“那些提及数字52的人也应记得655号航班罹难的290人。永远不要威胁伊朗。”他说。
鲁哈尼所提到的IR655号航班,于1988年7月在伊朗周边空域遭美军击落,当时机上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罹难。对此美国政府称失误,但伊朗则认为是刻意击落。事后,伊朗航空仍于该路线上使用此航班号,以铭记该次空难事件。
“短兵相接会越来越少,非传统手段作用将越来越大”
可以看出,这种高层齐上阵向对方的喊话,既宣示了立场,某种程度上也更像是对己方的一种加油。
而很显然,无论是在中文微博还是海外社交媒体上,美伊双方也都在试图通过密集的信息输送获取网络民意的支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丁隆教授用舆论战“第二战场”,来形容此次美伊双方在社交媒体上的“交火”。
▲图片源自伊通社
在他看来,这种通过社交媒体相互打舆论战的方式既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
“作为一种便捷、直接的即时沟通方式,政治家使用社交账号交流已经是普遍现象。但美伊此次冲突的特殊之处在于,双方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就成为试探对方立场、传递信息甚至打心理战舆论战的最佳平台。”丁隆说。
丁隆指出,威慑对方、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以及通过影响舆论“带节奏”,显然是双方这场舆论战的主要目的。
而互联网的现实反应似乎也证实了这一手段的有效性。丁隆甚至预测,作为当今最迅速、便捷的沟通方式,未来主战场之外的社交媒体舆论战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今后不是所有的冲突最后都会变成热战,例如这次双方说了这么多天,美伊军队根本没有见面,真正的军事冲突也没有发生,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短兵相接会越来越少,非传统的手段发挥的作用反而会越来越大。”
但丁隆也强调,再激烈的舆论战,也是辅助手段,关键还要以主战场的实力做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