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冥
新车还没开出4S店就亏了1.7万元,这车谁买谁闹心。
西安的王先生正是这位“倒霉”车主。据媒体报道,3月1日,王先生在4S店购买了一款混动车型,下午4时左右,双方将价格谈妥,王先生支付了首付,5点多办理分期,晚上7时许,把车开走。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顺利。
然而车开到家,王先生才知道,早在他买车开票前1小时,当天下午3点多厂家发布消息,这款车的24款正式上市,官方价格降了1.7万元。
王先生买的车总价10.72万,如今足足跌价1.7万,幅度属实不小。更让王先生难以接受的是,这么大的消息他还是通过别的销售才知道的,卖给自己车的销售于当天晚上发布了新车上市的朋友圈,但是这条消息对王先生是屏蔽的。
价格调整是市场正常现象,但买完就降价,这也太坑人了吧!很多人认为销售的行为是赤裸裸的欺诈。该店市场总监的解释是,发布新车是厂家在做,他们卖出去的时候并不知道新款的信息,这里面有时间差,是经销商跟厂家沟通出了问题才会这样。当事的销售则否认针对王先生,他说朋友圈是把所有顾客都屏蔽了。
4S店和销售是否存在欺诈,确实要看情况而定,主要是看他们是否故意隐瞒了新车降价的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应履行真实、全面披露商品信息的义务——如果销售人员明知即将有大幅降价,却故意不告知消费者,以促使消费者以原价购车,那就可能存在欺诈嫌疑。这种情况下,王先生完全有理由要求赔偿损失或解除合同等。
如果市场总监能证明自己没有说谎,厂家调整价格前没跟4S店打招呼,销售人员确实不知道确切的降价时间和幅度,而非针对王先生进行隐瞒,则很难被认定为欺诈故意。
但即便如此,这也不意味着王先生只能认栽。厂家通知降价,是在王先生付款前。后知后觉的王先生完全有理由要求重新选择或者享受降价福利。4S店和厂家对接不顺畅,不是损害王先生知情权、让他高价买旧款的理由。
据4S店市场总监说,受此次降价风波影响的不止王先生一个人,前面还有订车没有提车的客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近些年来,不少车企为了竞争,频频发出降价通知。不满“买完就降价”,车主维权的戏码经常上演。但真正维权成功,得到满意结果的却没有几个。不少车主最后就只能拿“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安慰自己。
有人说,顾客既然要买车,那就应该留心多个渠道的信息,不能只依靠4S店的报价。像新车发布这么大的事儿,车企前期都会做宣传。新款上市后店里可能做促销,到手价更低,老款也可能相应推出优惠活动,如果自己上点心,也不至于吃这么大的亏。
这样的说法,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尽管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车展、媒体报道等多种途径获取新车信息,但汽车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细节非常复杂,普通消费者难以掌握所有的行业动态、优惠政策、产品质量细节等。即便做了大量功课,仍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4S店作为汽车销售专门的窗口,掌握大量内部信息,如果他们存心隐瞒,想见一个宰一个,消费者能“明智”到哪里去?
就拿新闻中王先生的销售来说,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事后才得知新款降价的,但他在发布新车信息的时候,屏蔽了所有客户。如果整个过程真的无愧于客户,或事后有积极补救的意愿,为何要遮遮掩掩呢?
车企用降价的方式向新用户抛出橄榄枝,不能全然不顾老客户的感受。花更多的钱买了配置差不多甚至更低的旧款车,这对谁来说,都是一件难以接受的糟心事儿。而且,新车上市并非一夜之间的决定,品牌在发布新车前,信息理应及时下达各经销商、4S店,尽可能提前告知消费者。如果厂家或4S店只想着做一锤子买卖,那势必会伤害其品牌形象。
针对购车不久即遭遇大幅降价的情况,像有的车企就推出了保价承诺,规定自订购日(含)起90天内,如所购车型的官方售价发生降价或加大现金优惠政策,将主动返还差价。
如果不能在价格上做出让步,4S店也可以对老车主提供一些关怀举措,如长期免费检测、延长保修期、赠送保养服务或增值服务等,既能让车主们心里好受点,也能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信任度。
如果只顾着迎合新用户却让老车主当冤大头,不仅招不来客户,还会砸了自己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