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与全国两会不期而遇。在这场“春天的盛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为“她”代言,建言献策,关注“她”发展、关心“她”生活、关爱“她”健康。
伊彤代表:
“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了‘半边天’作用,但仍面临家庭事业难以平衡、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说。
通过调研,伊彤发现,尽管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认可,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破解。例如在我国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中,各级学术委员会、项目评审组成员中女性的比例往往偏低,女性科技领军人才仍相对匮乏。在科技管理决策层面,女性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升,女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潜力和活力仍有待充分挖掘和释放。“大多数女性科技工作者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和育儿期是重叠的,由此会引发家庭事业难以平衡,工作存在后顾之忧等问题,最终导致女性科研人员中途‘下车’。”伊彤说。
伊彤建议,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借鉴国外做法,在国家科研项目、人才评选及奖励评选等方面,明确评审专家中的女性最低比例,明确各级学术委员会等决策管理层中女性所占的最低比例,并引导用人单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科技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充分考虑女性特点。制定政策延长女性配偶的陪产假,以更多分担女性在这一阶段的重担。加强面向年轻父母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1至3岁幼儿托育服务试点、双职工子女寒暑假托管服务、企事业单位哺乳室建设等,帮助女性科技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
李迎新委员:
为恐婚恐育族“减压”
“当下,青年男女出现恐婚恐育现象,尤其青年知识女性表现较为明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建议,为恐婚恐育族“减压”。
李迎新说,社会职场仍存在对男女性别在就业、婚育等方面不同态度的现象,再加上养育成本和生育隐含的机会成本,使得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女性或远离婚姻或不愿承担生育带来的风险。
“要加快推进对适婚青年结婚和首胎生育的支持政策。”李迎新说,目前全国多地的婚育支持政策主要针对三孩家庭,对适婚青年婚姻和首胎生育支持政策较少,应在社保、个税、医疗等多领域全方位覆盖,营造健康良好的婚育环境。
针对不同青年人群,要制定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综合支持政策,作为“广谱式”政策的有益补充。如加大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提高生育津贴和育儿津贴,减轻育儿负担;扩大医保范围,对高危和高龄孕产妇加大国家检测和保障力度。要加强家庭互助育儿体系建设,积极扩大托幼托育服务机构,提供充分的社区活动空间,减轻育儿的情感背负和经济压力,降低育儿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此外,还应加强对婚恋领域相关法律如民法典以及婚姻、继承、股权分割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读,避免因极端个案的放大,造成青年被误导。
赵长龙委员:
推广无痛分娩改善生育体验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构建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推广无痛分娩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建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水平,多措并举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我国无痛分娩普及率已从2018年的不足10%提高至目前的30%,但离发达国家80%的无痛分娩率仍有较大差距。”赵长龙说,无痛分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未能纳入医保。他建议,医疗卫生系统应做好镇痛分娩服务试点推广工作,对镇痛分娩的助产士和麻醉师人才培养、医疗服务收费、医保报销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女性生育提供优质便捷、舒适安全的服务,改善生育体验。
赵长龙说,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灵活就业人员或面临生育待遇不一致、保障差异等问题。应将生育保险调整成全民普遍享有的生育保险制度,增加全民生育福利。还应建设供需平衡、布局合理的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规范相关技术审批和校验,将辅助生育部分费用逐步纳入医保范围。
刘梅林委员:
提高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990年至2019年全球女性心血管病患病率总体下降4.3%,而我国女性心血管病患病率则增加了7.5%。”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建议,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促进女性心血管健康。
刘梅林说,目前我国女性心血管健康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常被低估,孕期、哺乳期、绝经期等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代谢改变,都会影响心血管健康。
刘梅林建议,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监测,针对孕期、哺乳期、更年期等不同阶段的特殊性,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和支持。
“女性的健康理念不仅可以惠及自身,还可使家庭成员获益,女性心血管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刘梅林说,鉴于目前缺乏针对女性的临床研究和标准化防治策略,应鼓励、支持开展女性心血管健康多学科合作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和防治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女性心血管健康管理纳入公共卫生重点领域,广泛开展科普宣教,推动相关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不断提高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