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檐边上悬挂着长达二三十厘米的冰柱。
走在乌鲁木齐市的街头巷尾,我们随处都可以看见一些挂在房檐和高架桥下方的冰柱。别看这些冰柱一个个长得晶莹剔透,可近些年来,它坠下砸伤的路人和车辆还真不少。
面对冰柱带来的麻烦,是否有人专门处理?如果被砸伤我们该如何维权?2月3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冰柱随处可见
56岁的张桂英是乌市桂林路小区三楼的住户,因为窗外有防护栏,她常把食物放在护栏上冷冻。
2月3日早晨,她打算给孙子做饭,没想到打开窗户刚把手伸到窗外,“啪”地一声,一个50多厘米长的冰柱掉了下来,虽然没有砸到她的手,却将她吓了一跳。
张桂英说:“冰柱太危险了,要是被砸到,后果不堪设想。这个问题到底能不能彻底避免呢?”
其实,除了张桂英之外,被冰柱砸伤或者困扰的人还真不少。
在文化路文化三巷路边,一座两层小楼的顶檐边上悬挂着一排长约二三十厘米的冰柱,而冰柱下方还停着几辆车。正在停车的刘宝军无奈地说:“没地方停车,只好停在这里,但又怕上面的冰柱掉下来伤着车。”
无独有偶,在幸福路828号小区里,六栋两层高的楼屋檐上的冰柱占满了整个屋檐,这些冰柱排起来最宽的约2米,有的还从二楼延伸到一楼窗台,景象十分“壮观”。而在一个单元门旁边的空地上,立着一个高40多厘米的冰柱。
走访中记者发现,不论在停车棚、高架桥还是小区房屋的屋檐下,冰柱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地方行人来往较集中,若冰柱掉下来,很容易发生事故。
被冰柱砸伤“主人”须担责
近些年来,坠冰伤人的事件屡见不鲜。那么,被坠冰砸伤后我们该如何维权呢?
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德恒(乌鲁木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魏丽,她说:“此类维权要视情况而定,若高架桥上的冰柱因为没有及时清理而掉下砸伤行人的话,那么管辖单位的使用权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但就受害人本人作为行为人来说,应当注意不要在融化的冰柱下行走,所以对此也应承担部分责任。若冰柱砸到过往车辆,使车身受损,则分两种情况进行赔偿:第一,如果车辆是违规停车,应当由车主本身承担全部责任;其二,如果车辆是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发生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在保险范围内的损失后,其余的全部责任由管辖单位的使用权人全部赔偿;要是商铺下的区域发生冰柱砸伤事故,应由楼房的使用人或所有人承担大部分责任,行人承担部分责任,而小区、居民楼下发生事故时,物业公司则需承担全部责任。”
其实坠冰伤人除了事后维权外,还应做好事前预防。
记者发现,在红十月花园小区内和人行道上都写着“当心高空坠物”的警示牌。该小区物业管理员常青说:“发现冰柱时,我们都会挂警示牌提醒业主,有时还会和业主一起清冰。”
中亚南路马家庄北三巷内,居民面临着坠冰的危险。
积水遇低温易产生冰柱
既然冰柱这么多,那么它是怎样形成,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对此,记者咨询了有关人员。
乌市第八中学的物理老师许芳解释:冰柱的形成要同时具备两种温度,一种温度能使积雪融化,一种温度则使雪水冻结。在正对太阳的倾斜屋顶上,太阳射下的光线跟射到的平面形成的角度越大,平面被太阳晒热的面积也越大,屋顶斜面上也越热,融化的雪水就会从屋檐流下。水滴在蒸发作用下冷却、凝结,接着第二滴雪水流到凝结的冰滴上也会冻起来,由此形成冰柱。
天山区幸福路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员则介绍,老旧居民楼的排水设计不合理,再加上长期没有清理堵塞的缘故,水流下不去积累在屋檐处,就容易产生冰柱。
就高架桥产生冰柱的原因,乌市快速路管理中心城市绿化保洁站的副站长王军称,高架桥面上的积雪虽及时清理了,但积水却会深入桥面进入接缝中,在低温下又会结成冰。日益积累,就形成了冰柱。
抽调清冰队艰难清冰
街头巷尾的屋檐和高架桥的下方挂满冰柱,那么这些冰柱到底是如何敲下来的?
王军对记者说:“每年入冬和初春时节,最易产生冰柱。高架桥的桥沿、桥板接缝和雨水道等处易产生冰柱,如果冰块一旦下坠,就会伤及过往车辆,所以我们采取24小时随见随清的方法。敲冰队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都是从保洁站抽调。为不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我们一般都避开早晚高峰期,分昼夜两组作业。”
工作人员赵杰则表示,每次的清冰工作至少持续10天左右,一天至少要到空中作业几十次,多的时候达上百次。
天山区幸福路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清冰工作从准备到清理干净,大概需要两周时间,工作人员先要进行前期的冰柱统计工作,入户通知居民确定的清冰时间,组织人员对清冰区域进行人员疏散和封闭道路,之后才上楼顶清冰。
该工作人员说:“悬挂的冰柱清理起来很不容易,当两栋楼贴的很近而楼顶构造特殊时,我们只能站在其中一栋楼上清理。有时候楼层太高,楼顶又上不去或上去清冰有危险时,只能向消防官兵求助。”(记者芳菲 秦鹏 滚艳 孟根桑 实习生王婷 陈旭 张雪媂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