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PAGE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爱与美的载体——探析《边城》中翠翠姓名汪春妮专业汉语言文学PAGEPAGE16爱与美的载体——探析《边城》中的翠翠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构筑理想“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作家通过对湘西自然山水之美的描写,通过对湘西人善良人性和纯朴民风的展示,为人们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天国。主人公翠翠是一面观看边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镜子,作者将翠翠塑造成美的理想的化身,并赋予她灵性,在她身上投射了作者对于健康、优美、自然的人性的诠释。可以说,《边城》是沈从文美与爱的人生形式的寄托与演绎。关键词:翠翠;自然;民风;人情;理想世界Loveandbeautyasthecarrier,theborderofthecuicuiAbstract"Bordertown"isshencongwenconstructstheidealmodelof"xiangxiworld"piece,theauthorthroughthedescriptionofxiangxinaturallandscapebeauty,throughthegoodnessofhumannatureandthesimplefolkwayshowofthepeople,forpeopletobuildaidealofthekingdomofheaven.HerocuicuiisawatchinhumanityandRenQingMeimirror,theauthorstoshapecuicuiintotheembodimentoftheidealofbeauty,andgaveheraspiritual,projectionoftheauthorinherforahealthy,beautiful,naturalhumannatureofinterpretation.Cansay,"bordertown"isshencongwenintheformofbeautyandloveoflifeanddeduction.Keywords:cuicui;Natural;Folkway,Human,Idealworld目录TOC\o"1-3"\u摘要1Abstract2一、生活中的“翠翠”5二、桃花源中的翠翠6(一)大自然中的精灵6(二)爱的乐土下成长81、淳朴的民风82、暖暖的亲情10三、翠翠——理想的寄寓14小结15参考文献16爱与美的载体——探析《边城》中的翠翠如果说《边城》是沈从文最美的作品,翠翠则是沈从文心中爱与美的载体,最理想化的形象。
他说“翠翠仿佛生活在历史、政治、文化、知识、学问之外”,“翠翠的成长是生命的自然成长”。《边城》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其实,沈从文对翠翠对湘西的抒写很大程度上是对童年记忆的一种缅怀,他把湘西的世界赋予了原生态的特征,使人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山水怀抱与湘西的野乡人物共同承受着生之哀乐与灵魂在自然风光的淘洗。[1]吴投文、沈从文生命的诗学[M]、东方出版社、1998:206无妨,也让我们走进翠翠,走近沈从文记忆的“桃花源”[1]吴投文、沈从文生命的诗学[M]、东方出版社、1998:206一、生活中的“翠翠”小说之所以成功,是刻画了翠翠这个充满魅力的艺术形象,她是理想的化身。翠翠不存于现实,但又存在于沈从文的生活中。翠翠身上,有打动过沈从文情感的几个女性的影子,包括他的新婚妻子张兆和的影子,但是翠翠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女子的简单组合,而是经过艺术的加工远远高于生活的理想的形象。“绒线铺里的小女孩”、青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三个生活的原型曾触动着沈从文,在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时,翠翠便应运而生了。
沈从文先生《边城》里少女翠翠的原形之一是崂山少女。一次,沈从文先生乘汽车去崂山,在北九水看到了一个清纯明慧的乡村女孩,她给沈先生留下了颇深的印象。此时,沈从文先生正酝酿创作小说《边城》,这个崂山少女是一个触机,使沈从文先生脑海中翠翠的形象顿时鲜活了起来。他就对张兆和说:“这个我可以帮你写个小说”。翠翠的另一个原型是张兆和。“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2]陈果、王慧川,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50张兆和的相貌很清秀、肤色微黑,翠翠,长得秀气、皮肤也是是黑黑的;翠翠的羞涩、纯洁,善良品德,这一切,都和张兆和相像。可见,沈从文写翠翠是借鉴了夫人的容貌和性格的,难怪后来他说[2]陈果、王慧川,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50又一个原型曾出现在同一座小城同一个绒线铺,同样是“一双发光乌黑的眼珠,一条直直的鼻子,一张小口”,十七年前后的两代“翠翠”深深触动着沈从文,正如他的感慨“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
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人事的美好往往在现实中随着岁月消逝,为了永守这份美,于是“翠翠”这一理想的载体,在沈从文心中萌芽了。翠翠是真善美的结合,不过小说的落脚点是美,这是一种充满忧伤的美,悲壮的美,使人在喧嚣中凝神静思,给人以心灵的激荡。二、桃花源中的翠翠(一)大自然中的精灵沈从文先生从自然景色写起,“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百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3]陈果、王慧川,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49“那河水名字叫作白河,溯流而上是清澈见底的深潭。深潭里有带花纹的玛瑙石子和可爱的游鱼。山中多是青翠的细竹。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这里有着澄澈的溪流、幽碧的远山、翠绿的竹篁、清脆的鸟语……周围被翠色环绕,就连翠翠的梦也是绿的,听着傩送二老的情歌“采了一把虎耳草”。
翠翠这自然的女儿,她就象家乡的青山绿水一样葱翠明净,被湘西茶峒山水的[3]陈果、王慧川,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49“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里,没有浓墨重彩地外貌描写,而是用“小兽物”,“山头黄麂”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惊人的生动与活泼,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翠翠的生长是自然教化,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这样的世界能不孕育出翠翠的“优美、健康、自然”?这样的翠翠无疑是快乐无忧的天使,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正如她的名字“翠翠”,仿佛使人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眼里、心理皆是美的。(二)爱的乐土下成长“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边城的灵秀的自然山水生养了翠翠的明净,美丽,灵动;而边城淳朴的民情风俗则是翠翠身上人性美和自然美的生长土壤,她拥有着了小城人们的美德。
1、淳朴的民风翠翠出生的湘西茶峒小山城,风俗淳厚、人情质朴、重义轻利,没有文明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这里的人们不论贫富、不讲地位、没有欺诈,人人尊重古礼,“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悔无忧”这里仿佛世外桃源。人们依靠着劳动过活,与人为善,以诚相待,没有都市文明的虚伪、污浊、狡诈、自私,只有充溢着原始本性的天性和淳朴品性。作者笔下除了老船夫、翠翠,还有船总顺顺、天保、傩送、过渡的客商、吊脚楼上的妓女等人物。他们都真真实实,活活泼泼地生活着,构成了近似完整理想社会。掌管码头的船总顺顺,是地方上有头有脸、有身份的人物,有钱有势,但是并不盛气凌人,而是大方洒脱,乐善好施,“喜欢结交朋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处理与老船夫一家的关系上更是感人。体恤老人,送白鸭、棕子,不嫌翠翠家穷,打发媒人前去提亲。天宝遇难,知道与老船夫家有关但并不责怪,老船夫死去,尽心尽力帮助料理后事。写妓女,这里的妓女并不以赚钱为唯一的目的,对陌生人,当然是先交钱,而对于熟悉的人,钱就可有可无。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书中写道“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采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
世俗的娼妓也是美的,书中有赞“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和羞愧的城市中的绅士还更可信任。”杨马兵,在年轻时追求翠翠母亲遭拒,但并不怨恨,当老船夫去世,主动来帮助,成为孤女唯一保护人。翠翠的成长固然与她所处的边城环境是分不开的,她深受其朴实民风的熏陶,老船夫是翠翠最亲的人,更深受其朝夕相处的爷爷的为人处世影响。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如何让乘客方便,舒适,及时,对于他来说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老船夫管理着碧溪咀的渡船,他活了70年,从20岁起便守在这溪边,50年来不知来去渡了多少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他爱这里青山绿水,爱渡船,爱过渡的人们。几十年来,无论晴雨,必守船头。他善良、质朴、忠实,遇到过渡人要付钱时,他便俨然吵嘴似的申明:“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还是有人给了钱,老人便用这钱买了茶叶和草烟,草烟慷慨送给会吸烟的过渡客,在六月里,将茶叶用开水泡在大缸里,供过路人饮用。他宽厚热情,慷慨大度,有时他进城买酒,遇到熟人必请人喝酒。自己和外孙女却过着相依为命的清苦日子,仍然安然自得,其乐融融。
真诚的老船夫同样得了人们对他的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正因为爷爷的影响,翠翠身上流淌着淳朴善良的血液。“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一切总永远那么寂静,所以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4]刘涵之、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79-180他们生活在古朴、宁静、和谐、美丽的大自然里,承受着自然的熏陶,舒展着自由的人性,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中。他们无一不是热情、真诚、善良的,在老他们身上,体现了美好淳朴的人性美德,这是生命原生态透溢出的生命存在形式之美,也是生命存在形式的本真[4]刘涵之、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79-1802、暖暖的亲情老船夫对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疼爱有加,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给了他们。十几年前,当他的独生女儿背着自己和一个军人恋爱并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只作为并不听到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5]陈果、王慧川,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50后来军人和女儿双双殉情,他毫[5]陈果、王慧川,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50平日里祖父同翠翠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给翠翠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一起吹着小竹作成的竖笛,十分悠闲自在。
爷爷走到哪里,翠翠总是跟随其后,翠翠乖巧、心善、勤劳,成了爷爷的好帮手,帮爷爷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翠翠一天天长大,她的心中开始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天黑了,翠翠坐在悬崖上,心中觉得很悲伤,一只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一飞而过。翠翠锐声叫道:“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后来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哭。翠翠怀着满腔心事,却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却没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这样长大了的翠翠,令祖父开始“有点心事,心子重重的”。爷爷对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6]陈果、王慧川,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83爷爷的劝说在翠翠心里起了巨大的作用,她或者怀着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但是在爷爷面前都要表现出自己的坚强,不要让爷爷担心。
祖孙两心灵相通,都互相为着对方着想。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翠翠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会急得发疯,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和后果害怕自责。老船夫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能永远陪着翠翠,想为她找一个好归宿。他把这件事摆在他垂暮的历程上操心操劳,为了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的周旋在翠翠、天保、傩送、顺顺和杨马兵之间。发现天保爱慕翠翠时他积极的张罗指导他走“车路”或“马路[6]陈果、王慧川,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83发现翠翠心中有傩送时又劳碌奔波想办法极力促成。他是真心为孙女好,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由于他太多的关心和太深的疼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酿成了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爷爷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祖孙爱的人间情画啊!彼此之间相互牵挂着,老船夫为了翠翠的幸福又怎能不放她走,而翠翠又舍不得祖父一个人。在这青山碧水之间,一条渡船,一只黄狗,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虽然历尽风雨艰辛,却演绎了人间至真至美的挚爱亲情。
作品中处处洋溢着自然、纯洁、真挚的亲情,同样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中爱之所在与世俗、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他们慎重的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又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正如小说所写:“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天保以其豁达大度忍痛割爱,成全了弟弟和翠翠,选择了离开。天保死后,傩送念手足之情,没有再大胆的去追求翠翠。兄弟两人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两人都胸怀磊落,关键时刻毅然牺牲自己的幸福而去成别人之美。兄弟二人都以互助互爱的德行演绎出了一曲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之歌,尽显人性之美。3、唯美的爱情最能集中体现边城世界里的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故事。翠翠的母亲即老船夫的女儿与茶峒屯防军人相爱有了翠翠,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他们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希望共同幸福生活不大可能。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便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船夫女儿疼爱腹中胎儿,待生下翠翠后去溪边饮冷水致死,以追随情人而去。
翠翠母亲与茶峒军人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以双双殉情的悲剧而告终。虽然在这里没有描写两人之间的爱情多么美丽,而是最终为爱牺牲,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亲人的眷恋、对职业的忠诚,也足以打动每个人的心灵。翠翠的爱情也并不逊色于她的母亲,只是表现的是一种别样的风格。茶峒的习俗,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在城边潭里赛龙舟。这年,祖孙俩一道进城看赛龙舟。一名绰号为“岳云”的小伙子的出色表现,在翠翠怀春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与祖父走散又得到了他的护送,更使她难以忘怀。第二年端午到了,翠翠怀着见到心上人期待心情又来看龙舟赛,遇到了天宝,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对大老,翠翠是无言的拒绝,而对二老呢,则是无言地相许。二老夜晚到碧溪蛆唱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傩送溪岸上的情歌拨动了翠翠的心弦。头一天晚上唱下来,哥哥情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便自动退出,驾着一条新油船离家向下河去了。这段爱情的结局虽令人可惜,但在整个爱的过程中充满了值得回味和欣赏的东西。翠翠的真诚与坦率,天宝、傩送之间的磊落与豪爽。从他们的爱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爱面前人人平等,更能看到一份没有参杂地位、金钱、名利的真挚感情。
在这里爱是人类内心自然情感的外在流露,是人间最美的情感。三、翠翠——理想的寄寓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淳朴的民风、质朴的百姓,皆是钟灵秀美不染尘埃。而翠翠作为《边城》主要人物之一,她是在这片秀美的山水和淳朴的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澄澈如溪,纯美如莲,她拥有着聪明、淳朴、乖巧、善良、勤劳等美好的品性。或许每位初读者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如此美的人性,如此淡的意境,如此清的氛围,如此醇的回味已沉醉其中。但透过《边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从文在努力构建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在“边城”的人们,人性皆善,人性皆美,人性皆真,他们个个是善与美的化身,远离世俗,远离争斗,与现代化的文明城市中的人们勾心斗角、虚伪庸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翠翠作为作者理想人物的化身又作为一个集合其他人物的美与爱的载体,“边城”世界中的健康、优美、自然的人性在她身上得到最美的体现。从古至今,人类对于自然社会的向往是从未改变的。文人皆喜欢通过文字来描写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映衬出古代人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表现出来的是现代人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喧嚣,亲近“乡村文明”的恬静的一种理想世界的追求。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故事,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己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悔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令人向往的的桃花源终是难以寻觅到的,沈从文心中完美、朴实、纯真的“湘西世界”也日已远去,所以《边城》中的美亦笼罩着淡淡的忧伤,又饱含着对未来美的希冀。正如小说的结局: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深情的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绝望中又带有无限的希望。小结“边城”,一个瑰丽而温馨的世界,山、水、人、风俗,融合在一起,仿若世外桃源;翠翠,倾注着作者“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优美,健康,自然。汪曾祺称“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就让我们我们的心灵永远可以在这片宁静、和谐,被爱笼罩的“边城”世界里多多停留吧!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