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中我们说到,不同于杨弦、胡德夫、李双泽人发起的台湾民歌复兴运动在净化歌曲之下走向式微,依托于商业唱片公司的校园歌曲则渐渐获得了台湾当局的肯定。国民党青年工作总会旗下的《自由青年》在1980年初专门举办了座谈会讨论校园歌曲;时任台湾“新闻局长”的宋楚瑜也在演讲中公开褒奖了《龙的传人》,甚至亲自动手改动了几句歌词。
当然,《龙的传人》作者侯德健并没有领情。
《龙的传人》作者侯德健
政治大环境的好转,校园歌曲甚至获得了超越流行歌曲的市场定位,流行音乐届提出要“向民歌挑战”;而电视台也推出了主题为“校园歌曲vs流行歌曲”的蓝白歌会;甚至一些流行歌手,也纷纷在唱片公司的包装之下,以民歌手的形式推出新歌,上一期我们提到了当年的玉女歌手银霞,而实际上当年的台湾乐坛刘文正、刘兰溪等人,都有类似民歌风格的专辑。而因为一言不合就开车的小哥费玉清,也是在这个时候出道,他的首张专辑《变色的长城》同样带有民歌色彩。
费玉清首张专辑《变色的长城》
流行音乐和校园歌曲趋同,使得有民歌之母之称的陶晓清着手组建了“民风乐府”组织,旨在推动中国现代民歌发展,李宗盛也曾担任民风乐府管弦乐团的负责人。而事实证明,这种非盈利性的组织在成熟化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罗大佑 vs 李宗盛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组织则是“天水乐集”工作室。
在1970到80年代,虽然众多民歌手创作出了诸多传颂多年的好歌,但其实当年唱片公司采取的版权一次买断制度,对创作者可谓十分残酷,蔡琴唱《恰似你的温柔》只拿到了两千台币的版税;李建复的《龙的传人》创造了一年演唱500场的记录,但版税也才区区三万台币。为此,李寿全、陈扬、苏来、靳铁章、许乃胜、蔡琴、李建复这六位民歌运动中的先驱者,创建了“天水乐集”工作室。其中李寿全与陈扬担任制作人;词曲创作是苏来、许乃胜、靳铁章;主唱则是蔡琴和李建复。
蔡琴(前右起)、邰肇玫、郑怡、苏来(后右)及李建复
天水乐集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发行模式,即是由工作室自身完成歌曲的制作,然后将制作完成的歌曲交给唱片公司发行,这样创作者获得了更大的议价权。天水乐集为台湾乐坛引入了音乐工作室的模式,建立版权和版税观念,在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制作上的意义非同凡响,很快同期就有罗大佑、张艾嘉等人的果实工作室、李寿全的李约等等其他音乐工作室诞生。
天水乐集仅仅存在了两年的时间,也一共只推出了两张专辑,但这两张专辑可谓是台湾民歌复兴运动艺术成就上的扛鼎之作。其一是李建复的《柴拉可汗》,另一张则是蔡琴和李建复合集的《一千个春天》。这两张专辑一共花掉了240万的制作费,在当年可谓天文数字,但是在当年的市场上并为获得成功,后来随着李建复服兵役,许乃胜出国,天水乐集工作室也因为曲高和寡而解散。
之后,李建复在父亲的建议下走向了商界,他是最先开始涉足网络音频播客行业的华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是我的老前辈了。后来李建复更为人知的身份则是雅虎和新浪的职业经理人,甚至很多人都以为这两个人只是同名同姓而已。
相比于李建复在《柴拉可汗》惊艳的表现,蔡琴在《一千个春天》中则更显得温婉。
在天水乐集之外,蔡琴则迎来了演艺事业的辉煌,1981年她先后发行了个人专辑《秋瑾》和《你的眼神》,同时担任BBC电台主播,随后蔡琴又发行了专辑50多张,但之后她的风格已脱离了民歌运动,我们不再详述。
在上期民谣往事的结尾,我给大家留下一个疑问,就是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将会讲到台湾乐坛两位“大哥”级别的人物,前文中我们提到了李宗盛;而这一段则我们要着重讲一下另外一位大哥,被称为华语流行音乐教父的罗大佑。
1981年最重要的专辑之一,即是由罗大佑担任制作的张艾嘉的专辑《童年》。《童年》这首歌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了,现在最为人熟知的版本,也是罗大佑自己的版本。但是在1981年时,张艾嘉已经是在唱歌、表演、主持和导演各个方面都所有建树的大牌艺人,罗大佑则刚刚从中国医药学院毕业,第一次以制作人的身份制作唱片。
罗大佑专辑《童年》
在《童年》这张专辑中,还有包括《光阴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等七首歌是罗大佑得作品,而专辑同名的《童年》,则是罗大佑在大学里花了三年的时间才把歌词细细打磨出来,这首歌也是罗大佑后来整个音乐创作生涯“词曲咬合”风格的开山之作。
1981年的新格唱片依然推出了数张成功的民歌专辑,我们首先要说到的是由郑怡、王新莲、马宜中三人的合集唱片。这三个女生都分别参加了民谣比赛,但最后却被新格打包在了一起,而这张专辑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郑怡的《月琴》。
如果要选出一张台湾民谣复兴运动的歌单,这首《月琴》属于无论怎么选都一定会占有一个名额的作品。据说当年这首歌原本是苏来为李建复定做的,但郑怡在试唱时的出色表现,让这首歌最后成了她的成名作。在上一段中我们说到大哥之一的罗大佑制作的第一张唱片给张艾嘉;而另外一位大哥李宗盛第一张制作的唱片,则是郑怡后来的个人专辑《小雨来得正是时候》。
大陆的乐迷可能对郑怡会比较陌生,但应该都或多或少听过费翔翻唱的《月琴》和《小雨来得正是时候》。
至于这个三人合集中的其他两人,王新莲后来在音乐上没有太多建树;马宜中更成功的角色则是导演。
我们这期中已经许多次的提到了李宗盛,那么李宗盛的音乐生涯起点在哪里呢?这大概可以追溯到1976年,新竹私立明新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科的一个吉他双人组合在第一届金韵奖上获得成功,继而参加了金韵奖的校园巡回演唱会。当二人组巡回到母校得时候,他们的一位学弟慕名到后台来找他们讨教。后来三人,连同学校的另外三位同学,一起组成了木吉他合唱团,而当时慕名到后台讨教得那位学弟,就是李宗盛。
李宗盛
木吉他的歌词《散场电影》在1980年的金韵奖纪念专辑中广受好评,第二年木吉他推出了同名专辑,也获得了不小的关注,但随后因为成员陆续入伍服兵役而解散。
下面再说几个不太熟悉的名字,还是三张新格发行的民歌专辑,其一是黄大城的《唐山子民》。
毕业于政治大学的黄大城事第二届金韵奖民歌组的冠军得主,他的嗓音可以说是天生适合唱民歌,当年得奖的歌曲《弥度山歌》是这种风格,1980年首张专辑《今山古道》也是这种风格。而1981年的专辑《唐山子民》则可以说是黄大城最成功的专辑,黄大城的专辑往往从各地的地方民谣中获得的诸多灵感,但这种风格在民歌热过去之后就遭受市场冷遇。而后黄大城也先后参与组建了民歌组合“大地五重唱”和MIB三重唱,但都未能获得很大的成功,2008年黄大城已因胰脏癌去世。
黄大城
说到重唱这种组织形式,1981年时徐晓菁/杨芳仪的二重唱则成了后来台湾乐坛女声二重唱的开先河者,后来台湾乐坛陆续出现的一些二重唱组合,如百合二重唱、南方二重唱,都可以说收到了徐晓菁/杨芳仪的影响。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张闽南语得专辑。
徐晓菁/杨芳仪 二重唱
最后我们再简单提一句出生原住民的民歌手施孝荣,在1981年时他发行了同名专辑,作为排湾族的原住民,他的声线别具一番特色,而在这张专辑里,表达乡土情怀的歌曲《拜访春天》是专辑中最出彩的一首,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如果说到1980年时的台湾乐坛还是新格和海山的两分天下,1981年时,已经有很多的新唱片公司群雄并起了。其中由民歌运动成员段钟潭与段钟沂以《滚石》杂志为依托成立的滚石唱片与前文中我们提到的民歌复兴早期人物吴楚楚为创始人的飞碟唱片,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导。
在这一年里,滚石除了有罗大佑担纲的张艾嘉的专辑《童年》以外,另外两张唱片也值得一提。其一是陶大伟、孙越的同名合集,这是一张非常有意思的专辑,但我主要是想提一句陶大伟,因为他的儿子就是后来被称为第一个将R&B引入华语流行乐坛的陶喆。
陶大伟与t陶喆
另外一张值得一提由李寿全担任制作的潘越云的专辑《再见离别》,潘越云可以说是滚石的开山元老,滚石推出的第一张唱片《三人展》,中间的三个人就是潘越云、吴楚楚和李丽芬。后来吴楚楚从滚石出走成立了飞碟唱片,李丽芬也是个奇女子,她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涉及过雷鬼的女歌手。
潘越云—滚石的开山元老
我们这期节目也即将接近尾声,本期我们讲到的是台湾民歌运动的巅峰,伴随着台湾乐坛的两位大哥级别人物:罗大佑和李宗盛的登场。在过去三期节目里,我们反复提到了一个名字——侯德健。这个名字对于大陆的乐迷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的那首《龙的传人》几乎像国歌一样知名;陌生是因为这首歌竟然有几十年的时间为主流所不容。下期民谣往事,我们就一起回到那个年代,来走进这位传奇民歌手的故事。
那么本期民谣往事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杨子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