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前这张照片上站在我右手边,穿花格子上衣的,是我大妹,那一年她9岁我12岁。我们到达北京的第二天一早,大妹的头型就成了那个部队大院,那些女兵们的焦点话题。
中排左一就是大妹
大妹和小妹的性格截然相反,急性子,暴脾气,一点火就炸的那种。小时候,小妹我一吓唬她就害怕了,大妹我一吓唬她根本就不在乎,再吓唬,她就直跳脚,要死给我看,还找根麻绳或者拿把剪刀歇斯底里问我信不信,才几岁的小孩儿就敢来这一套,结果把我吓住了。这时候我还不到十岁。
不过她也有比较听话的时候。之前在黑龙江,有一次,父母出门嘱咐我在家看门儿哄孩子,那时候弟弟才三岁?父母前脚刚走,我就想出去玩,就哄骗大妹说:“你好好看家哈,等我回来有好吃的!”她就很听话地同意了。我前脚走,她后脚就如法炮制,哄骗小妹:“你好好看家哈,等我回来有好吃的!”她自己也跑出去玩去了。小妹就老老实实带着弟弟在家看门。等我回来的时候,小妹睡着了,趴在窗前向外张望的弟弟也困了,眼皮都快抬不起来了嘴里还在“红姐哎、红姐……”地哭叫着……
大妹性格的形成大概和一部电影有关。小时候黑龙江农村上演南斯拉夫电影《宁死不屈》,大家都说她像电影中那个宁死不屈的女学生米拉,她就真的学着米拉对付德国鬼子的倔劲儿来对付起我。记得电影里的经典台词是“墨索里尼总是有理”,大妹常拿这句台词说我:你就是“墨索里尼总是有理”。后来又上演了一部电影《杜鹃山》,周围的人又说她长得像柯湘……总之,她像的,都是革命者,都是不屈的形象。所以,大妹一直主意正,主意大。
心理暗示,真的会左右一个人的性格。
放大以后,看这表情,倔强不屈。
我也认为,小时候的妹长得颇像柯湘。
柯湘剧照
长大后的大妹
我们由黑龙江回姥姥家路过北京的时候,住在正义路那时候还叫反帝路五姨夫所在的部队大院里。第二天早上去食堂吃饭,大妹和小妹动作快,早早就来到食堂门口玩着等大人们。这时候,来吃饭的几个女兵被这两个玩耍的小女孩吸引,就过来搭讪。其中一个女兵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指着大妹的头惊叫:“呀,大扁头!”
在东北出生,从小就睡悠车子,大妹的后脑勺就睡平了,其实,我的也一样,只是男孩子这种头型没人在意。
大妹心灵手巧,特别会梳小辫,小妹的辫子都是她给梳。来到了首都北京,一定要认认真真梳头,认认真真编小辫儿。那天早上姐妹俩早早就起床了,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辫子编得仔细,头缝分得清晰,没有一丝乱发,后脑勺的“扁”就尽显无遗了。
女兵这一喊,吸引了后面的一众女兵过来看,叽叽喳喳,有说好看的,有说不好看的。
大妹的头型,成了那个早晨,那个部队大院,那些女兵们的焦点话题。
在黑龙江,大部分人是这样的“扁头”,所以,这种头型在黑龙江是很受欢迎的。不受欢迎的倒是有后脑勺子的那种。小孩子们管有后脑勺的头叫“山东头”,管“大后脑勺”的人叫“小山东”。“小山东”是个充满贬义的称呼,这可能和山东人闯关东有关。
在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黑龙江农村的孩子看来,中国就俩地方:关外和关内。关外就是东北,关内就是山东。进而认为中国就两种人:东北人和山东人。他们甚至把关内看做“非我族类”。非我族类,其形必异!所以,他们把有后脑勺的人统统看做“小山东”,“小山东”也就成了一个被取笑的称谓。
那个早晨,那位女兵的那一声惊呼,在大妹看来并不负面,她甚至为自己没有后脑勺而满意。倘若当时大妹判断出女兵这话如黑龙江孩子嘴里的“小山东”一样负面,以她“宁死不屈”“革命战士”的性格,会发生什么?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大型纪录电影《中国》,片头及开篇用大特写镜头展现天安门广场上排队等待照纪念照的姑娘们的形象,大多数姑娘就是大妹那样的“扁头”,这些女孩难道都来自东北?来自黑龙江?请点击下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