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宣布加征所谓“对等关税”,其大搞关税壁垒和贸易霸凌的做法对世界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拖累世界经济复苏。从短期来看,美国加征高额关税会对我国经济和外贸带来一定压力,但是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去年全年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延续了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近日表示,一季度国内经济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经济回升势头。去年9月以来,我国逆周期政策加码,效果显著。其中,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今年一季度财政发债前置,广义支出温和回升。由于政府支出增加,直接改善了非政府部门的现金流,整个工业企业的收入盈利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也都在回升态势之上。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美国加征关税对于国内经济的短期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关税冲击本质上是外需下降,是需求冲击。扩大内需是对冲外需下降的必备应对措施。”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宏观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通胀水平较低,宏观政策空间充足,我国要用好用足这些政策空间。“把内需扩大了,对美出口企业丧失的就业和盈利,可以在国内市场找到新的机会。对美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大公共投资扩大内需,给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和企业盈利机会。”《报告》指出。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支持消费增长的一揽子方案,包括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扩大消费的完善支持政策等多项内容。“扩大消费是广泛共识,不仅短期有作用,拉长时间对改善资源配置也有好处。”张斌表示,各地需要根据当前经济情况,分出轻重缓急,分出优先顺序,才能聚焦工作重点,循序落实方案提出的要求,真正做到扩大消费。
针对如何进一步提振消费,《报告》指出,短期内扩大消费的背后是四股力量:一是GDP增长;二是初次收入分配;三是再分配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支出,这股力量也会影响到消费倾向;四是消费倾向。当前我国还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实际GDP增速低于潜在GDP增速。当前通过提升总需求水平,将GDP增速贴近其潜在水平,可以在短期内显著提高GDP增速,在给定的消费率下,由此带来的收入增速上升会显著推动消费增速上升。
“最优先也是最见成效的是逆周期政策。”张斌认为,实施逆周期政策可以提高GDP增速,带动全社会收入和消费在短期内显著增加。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回升1.1个百分点。其中,“两新”政策尤其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明显,电动自行车、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新扩围的产品实现了较高的销售增速。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6.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3%,家具类增长18.1%,仅这四项就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个百分点。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8日零时,消费者累计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3571万台,发起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208.5万份。
为了将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中央财政拿出真金白银,从供需两侧发力提振消费。根据预算安排,今年我国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资金规模比去年翻了一番,有助于直接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张斌同时提出了提振消费的多项建议。一是应尽快推出鼓励生育、都市圈建设和农民工安家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符合局部优先、增量优先原则,且能够显著带动部分群体的消费倾向提高。二是提高服务业占比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增加对居民的投资分红的政策。这些政策涉及深层次改革,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三是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政策。
总的来看,中国有14亿多人口,市场规模巨大,现在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市场成长性好,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空间都非常大,将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