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娟
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理论的重要根基。它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受到
因果关系的支配,每个人的善恶行为都会给自身命运带来影响,产生
相应的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因此引起人在前世、现世和来
世三世间轮回。因果报应论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学说,是阐发道
德和生命关系的理论。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学者结合中国固有
思想文化,对因果报应做出了新论证和新的阐述,体现了中国佛教因
果报应论的特色。
1.
因果报应论产生的根源
佛教讲“业”、“业报”。业,可以理解为造作的意思,即每个
人的身心活动。佛教认为,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相结合,会形成产生
不同结果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业力”,这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
造未来生命的动力。业,从形态上分,有身业、口业和意业三种;从
性质上分,有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类。善业招善报,恶业招恶报,
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不招果报。业是人类向上努力或向下堕落的根据。
如唐朝僧人王梵志的诗所云:
世间日月明,皎皎照众生。贵者承车马,贱者膊担行。富者前身
种,贫者悭贪者。贫富有殊别,业报自相迎。闻强造功德,吃着自身
荣。智者天上去,愚者入深坑。
[1]
这首诗通过描绘人世间贫富不等、贵贱悬殊的社会现象,表达了
因果报应思想。佛教的因果报应是善因必产善果,恶因必产恶果,并
有“十恶”、“十善”之说。“十善”与“十恶”相对。“十恶”指:
⑴杀生;⑵偷盗;⑶邪淫;⑷妄语;⑸两舌(挑拨离间);⑹恶口
(恶骂);⑺绮语(杂秽语);⑻贪欲;⑼嗔恚;⑽邪见。离这十恶
则是十善。十恶和十善,依照顺序,一至三属身业,四至七属口业,
后三者属意业,通称为“身三,口四,意三。”从内容来看,十恶、
十善基本上是道德修养问题。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道德的高下是决定
人的地位、命运和未来的根本要素。可见善业恶业就是果报的根源,
行善便能向上逐渐求得解脱,行恶却会向下堕入痛苦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