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没有私心,都以百姓的心为己心。善良的人,我以善相待;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待他,这样可以得到善良。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圣人对治理天下,收敛自己为天下,混同天下的民心。百姓们都放弃个人的耳目聪明,圣人帮助人民回归婴孩的淳朴。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以百姓的心为己心,无我而成其我,这是“道”在圣人治理天下的作用彰显。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理论同本章“德善、德信”相对立,圣人治理天下,以德为中心,常言“以德服人、以德报怨”,本分守德才不失去德,促使人民守善守信,而天下浑然一体,人民齐心协力,自然回归淳朴天性。
关于儒家“以直报怨”,道家“以德报怨”的看法。《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一、论语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观,原文中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很清楚“德”是符合儒家思想,怨是悖离,为了保证德的正确,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所以以直报怨是从道德价值出发;道德经“以德报怨”是从大道的得用阐述,道为体德为用,德源自道的作用发挥,而怨自然能融入德中。所以“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表面是一字差别,根本是皆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其二、这两个概念直观上是矛盾对立的,而中国文化是“一阴一阳之为道”,都是源自易经,所以可看作一体两面的阴阳之道,根本在于教育人启发人,所以用什么方式最贴切适宜,就是正确的方法,佛家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包容,实质和道家“以德报怨”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