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淘宝发布了关于变更《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的公示通知,而这则通知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因为从明面上看,淘宝这次的 " 仅退款 " 功能,似乎是向拼多多又进了一步。那么,究竟怎么解读淘宝的这次动作呢?不妨来看看本文的分析。
一、淘宝 " 仅退款 " 功能的具体规则
近期,淘宝对外发布了关于变更《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的公示通知。
该通知于 2023 年 12 月 26 日正式生效,其中核心变更点概括下来有三点:
在用户申请退款时,依据 AI+ 大数据能力,来快速做出仅退款或退货退款的裁定;
卖家超时未发货后,即便发货平台仍支持买家发起未收到货退款申请、拒收退款申请;
支持 7 天无理由退货和支持拒收商品,退货退款相关的运费成本和货损成本卖家承担。
具体规则如下图:
二、淘宝推出 " 仅退款 " 功能的原因
业界普遍将淘宝此举解读为战术上对标拼多多的跟随动作,各路媒体也纷纷惊呼:
淘宝这是要进一步 " 拼多多 " 化?
其实大可不必感到意外。
理性的商业决策,从来都是深思熟虑,而不是为了给自己贴标签,或者单纯抄袭竞对。
淘宝选择此时修改《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推出 " 仅退款 " 功能,是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1. 历史原因
淘宝推出 " 仅退款 ",是在卸历史包袱,也是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想方设法提升用户留存。
早年间,百度的爬虫,可以直接爬取淘宝的商品信息、价格信息,重新聚合排序后,对外进行展示和售卖。
此举变相架空了淘宝,让流量可以不依托于淘宝平台完成浏览 + 交易,长此以往,淘宝在电商领域的江湖地位肯定不保。所以,阿里很快就做出了 " 艰难而正确 " 的决定,封禁来自百度的爬虫,推出了自研的 " 一淘 ",才让这场潜在的危机消解于萌芽状态。
而今时不同往日,淘宝 APP 面临的是更加强大、更加专注、更加年轻的竞争对手。
淘宝 toC 端的 APP 产品与 QQ 类似,是从 PC 端的淘宝网迁移到移动端,摇身一变成手机淘宝 AP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征战多年的,有很重的历史包袱。
加之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一直侧重支持商家做生意,产品层面,围绕商家的入驻、商品、交易、营销、用户、数据等模块,打造了丰富的工具产品矩阵,还形成了堪称电商行业 App Store 的电商应用市场,将商家的店铺装修、促销、物流等 toB 功能一网打尽。
实事求是的说,淘宝本来就是上一个时代继承下来的系统,用户体验较为陈旧,改动起来难度极大,而且在移动电商基础的交易售后的功能体验上,与拼多多、京东本身就有明显的差距。
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京东早在 2015 年就推出了 Plus 会员,截止 2022 年已斩获3400 万 +付费会员,而淘宝直到 2018 年才推出 88VIP 会员,截止 2022 年仅有2500 万 +付费会员。
要知道,淘宝 2022 年的年度活跃买家数多达8.9 亿,远远超出京东的5.8 亿。
考虑到淘宝是阿里巴巴电商业务的基石,既要承接站外采买的流量,也要给天猫和盒马等新兴业务分发流量,并且通过流量的货币化(向商家收取广告费 + 交易佣金)来完成流量的变现。
所以,如果淘宝不能留存用户,势必会动摇阿里整个电商帝国的基石。
基于此,像 " 仅退款 " 这样有助于树立正向用户口碑、提升用户留存的功能。
哪怕内部再难推动,哪怕外部可能引起商家的反对甚至流失,淘宝肯定会果断决策,并且迅速上线。
如图,仅退款功能入口,处于相对突出的位置:
2. 现实原因
对于上市互联网公司而言,除了日常的产品运营工作之外,很重要一个工作内容,是面向资本市场做资本运营,也就是市值管理。
随着电商行业外部竞争加剧,抖音电商 2022 年的 GMV 突破 1 万亿(2022 年阿里 GMV8 万亿、拼多多 2 万亿),拼多多市值在 2023 年 11 月底一度冲破 1924 亿美元,赶超阿里(1918 亿美元),淘宝内部变革的压力日渐增大。
" 仅退款 " 功能在此时推出,既是在做常规的产品运营动作,也是在释放求新求变的信号,做市值管理。
1)产品运营层面
其实 " 仅退款 " 功能,无论从入口的设置,还是流程的打造上,都不算复杂,属于电商产品中比较基础的模块。
核心是要将用户端、商家端、平台端各自的功能入口和操作权限定义清楚。
可以用待签收状态的订单,申请拒收 + 退款的流程图示意如下:
2)资本运营层面
试想,如果国内外的机构投资者,都在讨论拼多多市值赶超阿里,关注直播电商不断分流淘宝的流量和交易,蚕食电商的市场份额。
阿里却不为所动,上至马云,中到管理层,下至一线员工,都没有任何动作,那会是什么结果?
毫无疑问,反超拉开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最终,电商江湖座次彻底重排…资本也会用脚投票给新兴的电商公司。
阿里肯定不能坐视这种情况出现,即便新兴公司崛起的大趋势不可避免,也要尽力延缓这个过程。
所以,不仅内网上马云要回应 " 员工 " 的发言,还要高调宣布淘宝天猫换帅为吴泳铭、并且适时官宣推出 " 仅退款 " 功能,引发各路媒体的关注和讨论,在 " 双旦 " 这个全年最后一个促销节点,借势为淘宝做一波引流,顺便拉升阿里的股价。
三、淘宝推出 " 仅退款 " 功能的影响
1. 对用户的影响
从目前淘宝 " 仅退款 " 功能的入口来看,仍然是放在【订单详情页】,而不是像拼多多一样放在【订单列表页】那样突出,并且淘宝发布的规则也明确了,会基于平台的大数据能力来判定是否允许仅退款。
所以除开极少部分 " 羊毛党 " 用户,可能会利用规则的漏洞,发起仅退款来牟利,大部分普通用户,接触到这个信息,应该是这样的场景:
在刷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打开淘宝看一下;
直观觉得对自身会更有利,内心 os(哎哟这次淘宝挺为我着想);
顺便在淘宝逛一圈巴拉巴拉。
2. 对商家的影响
其实,淘宝的 500 多万商家,才是受这个退款新规和 " 仅退款 " 功能影响最大的群体。
因为不管平台如何运用 AI 和大数据能力来进行裁定,这个功能客观上就是会便利用户的退款申请(有效收入减少),且会显著增加退款率和客服售后的工作量(人力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商家的利润(利润空间变窄)。
以拼多多的 " 仅退款 " 功能为参照,2023 年 3 月的炸店事件中,因不满拼多多在售后流程中偏向保护消费者权益,部分商家以消费者身份在拼多多自营店铺批量下单,并迅速申请 " 仅退款 "。
受攻击的店铺因此遭受多重打击——短期产生的海量订单让商品库存告急,仅退款让店铺无法回笼货款,大量售后申请又让店铺的客服压力骤增。
其破坏性,堪比不法分子对线下实体商铺的 " 打砸抢 "。
在电商行业发展史中,2023 年商家 " 炸店 " 拼多多也是一次值得写入教科书的标志性事件,堪比淘宝在 2010 年的 " 十月围城事件 " 和 2013 年的 " 整治淘宝卖家虚假交易事件 "。
淘宝商家是否会出现类似拼多多商家的攻击行为,尚待时间的检验。
但可以肯定的是,商家对退款新规和 " 仅退款 " 功能是保留意见 + 观望态度为主。
3. 对同行的影响
不出意外的话," 仅退款 " 功能会继 7 天无理由退货之后,成为电商平台新的标配功能。
淘宝、拼多多、京东 3 家头部电商平台中,前 2 家的 " 仅退款 " 功能,上文已有论述。
其实京东早在 2014 年就在自营店铺推出了 " 仅退款 " 功能,与这次淘宝官宣几乎同时,京东宣布修订《京东开放平台交易纠纷处理总则》,新增 " 仅退款 " 规则,京东 POP 平台的入驻店铺也开始适用 " 仅退款 " 功能。
四、写在最后
互联网这个年轻的、服务海量用户的行业,在诞生至今短短的 20 多年历史里,一次又一次的用事实证明,真正尊重用户、注重用户体验的公司,才能留住用户的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新贵要挑战老牌巨头,靠的其实不是刚猛霸道,而是在关键的决策上不犯错,做出最适合自身的策略,然后保持定力,像跑马拉松一样稳步坚持下去即可。
此次淘宝、京东陆续跟进 " 仅退款 " 功能,对标拼多多,从战术上,看固然是很勤奋的,发文、功能的调整都很快;
但从战略上,还是很懒惰的,短期的 PR 要多过深入思考配套措施如何跟进,要知道不跟则已,一旦跟进,两家老牌巨头,要调动的人力、物力,要做的内部协同,困难比起拼多多都是只多不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得从拼多多的 " 仅退款 " 功能诞生的背景说起。
最早拼多多起家是靠农副产品 + 个人店铺,客单价低到 20 元左右,而且农副产品极易变质,如果退货退款流程太长太复杂,购物体验必然很差,最终责任也扯不清;所以只能用表面看起来偏向于买家的 " 仅退款 " 功能,下一剂猛药,倒逼卖家自我约束。
但这个功能,适用于农副产品之外的品类时,给商家带来的损失可能就不是客单价 20 元这么简单了,动辄百元的服装,甚至上千元的 3C 数码产品,要一体适用这个规则,是需要做很多的探索和调整的,而且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否则,也不会出现商家 " 炸店 " 事件。
可以想象,经过这么多年的迭代,在拼多多的 " 仅退款 " 功能背后,在普通买家、卖家和同行看不见的层面,拼多多已经沉淀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标准化的处理流程(俗称 SOP)来支撑 " 仅退款 " 功能。
简单来说," 仅退款 " 功能,远不只是前文看到的发文、功能界面、流程图这么简单,借鉴发文、功能界面、流程都可以很快完成。
但真正躬身入局,去倾听买家和卖家的声音,并一点一滴由内而外做出改变,不仅仅对淘宝,对每一个想要行稳致远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而这,恰恰可能也是互联网行业无数年轻人踊跃加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