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儒家五经之首,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包括64卦卦形符号和卦爻辞,分为上经30卦,下经34卦。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十篇,传以解经,犹如经之羽翼,号称“十翼”,统称为《易传》。经作于西周初年,十翼源于孔子,汉唐大儒已有定论,但自北宋欧阳修起至20世纪,疑古者竭力否认十翼为孔子所作。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了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以及孔子是否做过《易传》的疑问。
一、两派观点之争
(一)赞成派观点
赞成派认为《论语》《史记》和《汉书》等古籍都明确指出十翼为孔子所作。《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晚而好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为之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汉书·艺文志》:“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
(二)反对派观点
在汉唐经学史上,孔子与周易的关系无人怀疑,但自宋代以来,学者们在“十翼”的某些文字中看出了些问题,逐渐开始怀疑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宋代有欧阳修、赵汝谈、叶梦得,清代有崔述、姚际恒、崔适,皆对“十翼”是否为孔子所写产生了怀疑。近代有古史辨顾颉刚、钱玄同、冯友兰、李镜池、钱穆,日本有汉学家本田成之。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认为《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皆非圣人之作,其中的思想存在矛盾之处,“子曰”的“子”,是讲师,不是孔子。中国学者中最早系统论证孔子与《周易》无涉的是钱穆。钱穆先生曾写《论十翼非孔子所作》,收入1931年11月出版的《古史辨》第三册,举出十个证据加以证明。
第一,汲冢所出有《易经》两篇,但无“十翼”,魏文侯好儒,以子夏为师,如果孔子作《十翼》,汲冢不应只有《易经》两篇。
第二,《左传》鲁襄公九年,鲁穆姜论元亨利贞四德与今《文言》篇首略同。以文势论,是《周易》抄《左传》,而非《左传》抄《周易》。
第三,《论语》“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今《周易》艮卦《彖传》也有此语。果孔子作《十翼》,记《论语》的人不应误作“曾子曰”。
第四,《系辞》中屡称“子曰”,明非孔子手笔。
第五,《史记·自序》引《系辞》称《易大传》,并不称“经”,可见亦不以为孔子语。
第六,《史记》推尊孔子,所以《五帝本纪》托始黄帝,而不述及《系辞》之伏羲、神农,可见太史公并不以《系辞》为孔子作品。
第七,《论语》无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条,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论》妄错“易”一字,便附会出“五十以学《易》”的故事。
第八,孟子,荀子皆不讲《易》。
第九,秦人焚书不焚《易》,一辈儒生因而把一切思想学问牵涉到《易经》里面去讲,以造成汉初易学的骤盛。如果孔子作《十翼》,《易》为儒家经典,岂有不烧之理?
第十,《论语》和《易》思想不同。《论语》里的“道”只是人类行为,而《系辞》里的“道”是抽象的独立之一物,明与《庄》《老》说法相合;《系辞》里的“道”及于凡天地间的各种自然现象,这也与《论语》不同。《论语》里的“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而《系辞》里的“天”与“地”并举,是形下的。《论语》是以人事证天心,而《系辞》却以天象推人事。《论语》里的“鬼神”,也是有意志,有人格的;而《系辞》里的“鬼神”是唯气的唯物的。概括地说,《易·系》的思想,大体上是远于《论语》,而近于《庄》《老》。《易·系》的哲学,是道家的自然哲学,它的宇宙论,可以说是唯气之一元论。因而建议,讲《易·系》的思想,应该放到讲道家哲学和阴阳家哲学时去讲。
本田的论证,最有特色的是提出《易》与儒家思想根本不合,而多取于老子。《古史辨》诸君关于孔子与《周易》无涉,《易传》非孔子所作的论证,在当时的中国虽然很新颖,但在六七年前的日本,本田成之基本上已经做过了。不得不说,这些论证,有着日本汉学的影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