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近日宣布,从今年起,放开高铁动车票价,改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铁总”)自行定价,并给予铁总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客流分布等因素实行一定的折扣票价的权力。
这意味着正在市场化转型中国铁路总公司终于拿到了“高铁定价权”。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学界普遍预计,发改委放开高铁票价管制之后,东南沿海及部分热门线路的高铁票价存票价上浮空间。
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红昌分析,2013年后中国铁路已经市场化了,赋予了更多的自主运营权,这应该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铁投资建设还本付息压力沉重,导致在现有经济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弥补其成本支出,随着近年来经济不断降低增速,铁路货运量在大幅下降,这种情况下,铁路客运收入的增长成了整体盈亏平衡的重要亮点,这种情况下国家发改委给铁路总公司这样一个政策,也算是一种鼓励措施。
在这之前,高铁票价的制定主要是按照公里数乘以一个固定的基准价。不过,铁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孙章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普通客运票价差不多有20年左右的时间没有过变动。这次铁总拿到高铁定价权,不仅可以让铁路行业随行就市,扩大收益,也将打破一成不变的高铁票价,提高上座率,减少资源浪费,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在李红昌看来,此次铁总获得的“高铁定价权”并不是要全部放开高铁的车票价格,而公众较为担心的“任性为之”的票价也不会出现。李红昌解读,价格并不是完全的放开,只是在公路、民航、私家车竞争激烈的平行线路上放开,在仍然受制于市场竞争条件下给予一定的市场自主运营权,政府不能让这种具有公益性设施随意涨价,对一些垄断性的线路还是要进行适当的监管。比如北京-哈尔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到广州,这些长途线路每年节假日甚至日常都是非常紧张的,这种情况下对它的定价必须进行一定的政府指导或严格监管,不能随便按照自主定价方式来定价。
哪些线路票价出现上涨的可能最大呢?孙章认为,东南沿海一带会首先中招,因为那的消费较高,对票价涨幅不敏感,所以东南沿海的高铁就会上浮。
此外,孙章预计,高铁票价浮动最快将在今年下半年左右推出:“要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12306系统的软件更新,这是要准备的,包括预测,最好还要做大数据的调查,必须摸清供给和需求是怎样的,接下来这样订的票价浮动才不会引起负面的东西太多,我觉得这样的大数据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新票价具体怎么定?
发改委在《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中指出:
铁路运输企业制定高铁动车组一、二等座旅客票价时,应当制定无折扣的公布票价(以下简称“公布票价”)。
同时,可根据运输市场竞争状况、服务设施条件差异、客流分布变化规律、旅客承受能力和需求特点等实行一定折扣,确定实际执行票价。
公布票价和实际执行票价要按照明码标价制度规定,及时通过网络和售票窗口等渠道告知旅客。制定公布票价应当在售票前对外公告,调整公布票价应当提前30天对外公告。
以前票价怎么定?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此之前,高铁动车票价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主要是按照公里数乘以一个固定的基准价。
在2007年原铁道部发布的《铁运电〔2007〕75号》文件中,规定了旅行速度达到每小时11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列车软座票价基准价,如二等座票为每公里0.2805元,可上下浮动10%。
为啥把定价权交给铁总?
由铁总自行定价,大势所趋,并不出人意料。今年之前,铁路客运跟航空、公路、水路客运的竞争局面已基本形成,但另三个领域都是自行定价,唯独铁路、特别是高铁,仍由中央政府定价。
这样,一是铁路企业失去竞争中的价格手段,二是政府管得太宽,三是铁路收益不佳导致民营资本不愿投资铁路,四是不利于形成旅客在“铁空公水”之间做自主选择的常态。总之,高铁票价不放开,弊端不少。
当然,在把定价权交给企业的同时,政府就担起了更大的责任——监管责任。这一点,管铁路票价的,跟管药价的、管别的很多已放开定价权的,都一样。如果铁总因某线路热门而大幅提价、远离其正常成本,如果有任何涉嫌违反《价格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的企业行为,执法部门若不管,就是不作为。
铁总自主定价,结果就是涨价吗?
根据《通知》要求,铁总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客流分布等因素实行一定的折扣票价。专家预计,届时部分紧张线路的高铁动车票价会有适度上涨,与此同时,部分冷门线路的票价也会适当下调。
热门线路有哪些?
京沪高铁徐州东到蚌埠南段、沪杭高铁、沪宁城际、京广高铁长沙到衡阳段等,许多线路每天100对车次以上。
有人担心一旦铁总自行定价,就会涨价。对这类担心,应该讲这几层意思:
其一,世界上本就没有只降价、不涨价的市场经济。
其二,铁路目前面临着与民航、公路等激烈竞争的局面,决定了它不可能全面涨价。
其三,热门线路上浮、冷门线路下浮,旺季上浮、淡季下浮,甚至同一时段同一车次的不同等级座位有上浮有下调,有望成为常态。这类灵活定价局面,公众在其他交通方式上早就适应了,没有理由不在高铁上也这么办。
作为乘客,在舆论场上“逢涨必骂”并不理智、也无益处,不妨让自己的消费习惯跟上市场经济的脚步,同时也习惯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给企业守法经营构筑必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