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晚间,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正式宣布,上海迪士尼乐园门票将于3月28日00:01开售。此前上海市相关部门曾预计,迪士尼乐园第一年游客数量可望达到730万人次;更有业内人士估计可望达到1000万人次。在盛大开幕前夕,抢票的火热程度完全可以想象。
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抢占头条”的时刻,迪士尼旗下另一款电影产品《疯狂动物城》,正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如火如荼。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疯狂动物城》在中国内地票房已经突破12亿元,全球总票房已经突破6亿美元。在上映三周之后,这部电影的票房仍然后劲十足。
这些天文数字一般的量级,使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迪士尼这么“火”,它到底凭借什么来抢占市场呢?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或许可以罗列出成百上千条理由。就拿时下最火爆的《疯狂动物城》为例吧。没错,它很会讲故事。乡下孩子朱迪追逐自己的梦想,一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终不但在大城市里当上了警察,还成了超级英雄。它也很有趣味。那只笑死人不偿命的树懒“闪电”就别提啦——剧中那么多角色,有哪个不是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呢?它的技术又酷又炫,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缤纷艳丽、美仑美奂的视觉盛宴。然而,仅仅是这些吗?当然不是。
电影观众心灵最温柔的触动,恐怕是在精彩情节、唯美画面、震撼音效的包装之下,那颗坚硬的价值观内核,以及那些朴素但深刻的人性。109分钟的电影,价值观简直无处不在。梦想、奋斗、亲情、友谊、正义、勇敢、责任、宽容,等等等等,毫不生硬地植入到不同情节和人物设计之中,蕴含在台词对白里面。人性的光辉、灰暗直至黑暗,则构成了情节发展的推动力量和戏剧冲突的张力。可见,虽然产品定位是给小朋友看的动画电影,但迪士尼公司并不是仅仅把它当成眼睛冰琪琳,或者笑笑乐乐的“傻白甜”对待。它把那些最朴素、最基本的道理,化为可口冰琪琳里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种下种子,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未来的人格品质。
毫无疑问,迪士尼是孩子们的乐园。但是喜欢迪士尼的绝对不只是孩子。在电影院里欢笑、在迪士尼乐园里狂欢的成年人,有很多不仅仅是为了“亲子游、亲子陪伴”。《疯狂动物城》在成年人群里引起的观影热潮和热烈话题,不亚于许多商业甚至文艺大片。天真纯净的儿童世界与世故复杂的成人世界看似隔阂,其实两者有着共通的地方,都同样直面价值观和人性的挣扎博弈。小朱迪追逐梦想的励志之路,以及她在动物城里的种种遭遇,不正是千千万万进城农村青年的人生投射吗?动物城里,市井百态的我虞尔诈,在现实中的任何一座城市、在每个人的身边,不也时时刻刻同样上演吗?至于狮子市长和绵羊副市长之间的权斗阴谋,几乎与“纸牌屋”异曲同工。同一部电影,不但能让孩子们获得欢乐和教育,还能使成年人在欢笑之余回味深思,这大概就是它在市场上所向披靡的核心竞争力吧。
一说到市场和商业,有些人就认为不必顾及价值观,认为能卖出去、赚到钱的就是好生意,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甚至对于涉及精神灵魂的文化艺术作品,都不顾及社会文化责任,为了卖出去、为了卖得更多更快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看待商业,那么在根本出发点上就是错误的。市场经济从来就不仅仅是赚钱那么简单,它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经济”。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里,深刻地论述了价值伦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不能忘记了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迪士尼之所以长盛不衰,绝不仅仅因为他们会讲故事、会做市场、技术领先。人们喜欢迪士尼,是因为在一个个精彩故事里面,可以重温那些朴素的感情,可以找到感动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