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职业索赔投诉量高达24.6万件,其中近8000人年投诉量超过10件,反映出职业索赔现象的普遍性和团伙化趋势。4月28日下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联合举办“提振消费维护权益”大讲堂,深入探讨职业索赔对消费信心与营商环境的影响。
原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胡浩在活动中分享了职业索赔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职业索赔行为已从日常消费领域向劳务用工、金融税收及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蔓延,并提出了七点建议,包括区分牟利性索赔与一般消费维权行为,避免“小错大赔”,以及利用数智技术建立投诉举报异常名录等。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谢正豪详细介绍了受理的职业索赔类投诉举报数据分析结果,其中广告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举报的前两位问题。他还透露了典型的职业索赔案例,如刘某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1372家餐饮店提出高额索赔。
大讲堂还组织了两场圆桌讨论,企业代表分享了职业索赔行为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困扰,而市人大代表和市司法局二级巡视员等提出了针对性立法和规范职业索赔行为的建议。上海市民营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楷呼吁建立有效机制遏制职业索赔行为,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强调,提振消费信心与优化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法律法规为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法律后盾,但也给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带来了合规挑战。职业索赔者利用合规瑕疵牟取私利,损害了营商信心、影响市场活力、抬高了营商成本和消费成本,进而影响了消费者信心,并违背了商业诚信、败坏了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