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
今日,一条罕见的超长飑线快速横扫广东,带来狂风暴雨。飑线进入广州后,天空瞬间变黑,仿佛一秒入夜。
罕见的不仅是这条长约600公里的飑线,就连“飑”字本身,这个气象界独有的汉字,似乎也带着“稀有”之义。飑线到底是条什么线?被称为强对流天气里“航空母舰”的飑线,有何威力?
白昼如夜!弓形飑线横扫广东
今天凌晨在广西形成的飑线,自西向东扫过,移速很快,时速大约60公里,相当于市区开车的速度。飑线影响广东佛山、清远、广州等地。
飑线进入广州时白昼如夜,画风是这样的↓
今天上午,广州受飑线过境影响,天空很快变黑。图:中国天气
图:广州天气
除了天空变黑,大风暴雨同步上演。上午,广州各区普遍出现强雷雨。
4月18日上午,飑线系统过境广州时,市民在雨中出行。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摄
中午12时之后,飑线基本移出广州。据预报,接下来飑线将继续东移,珠海、澳门、深圳、香港、中山、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将迎来猛烈风雨。广东多地仍然发布“风雨预警”信号以应对飑线系统影响。
图:@广州天气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今起6天,南方有两次降雨和强对流天气过程。20日前后,南方将迎来这轮降雨的鼎盛时段,尤其是华南将出现大片大暴雨区域,这也将是华南地区今年以来最强降雨。
强对流天气里的“航空母舰”
“带状”狂飙、脾气暴躁……什么是飑线?简单来说,飑线是排列成带状的雷暴群,是一条范围较小、生命史较短的不连续强对流天气线。从天气雷达图上看,飑线就像糖葫芦一样,穿起一串雷暴或积雨云,表现为一条红色的带状或线状区域。
飑线所过之处,往往暴雨、大风、闪电、冰雹一齐袭来,有时甚至发生龙卷风。也因如此,飑线被称为强对流天气里的“航空母舰”。
图:广州天气
飑线如何形成?
与所有强对流天气相同,飑线同样来源于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主要发生在炎热的季节里并受地形影响。当对流层低层被暖湿气流占据,而高层被冷空气占据,形成上冷下暖的结构时,大气的不稳定结构就会形成,大气中会积蓄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当合适的触发机制存在时,不稳定能量就会释放,飑线天气就会产生。
担任这种触发机制的通常是风温湿等性质不同的大大小小气团的交界面,包括大范围的冷暖空气交汇,以及因不同地形和下垫面受热不均产生的较小尺度交界面。
除此之外,飑线的发生还与高空风场密切相关,当高空存在大风速区也就是急流时,这种上下气层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异较大,即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对于飑线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
飑线的形成机理很复杂,形式也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它最初都是由一个个雷暴单体发展而来。
夏日来去匆匆的雷阵雨,很多就是雷暴单体的杰作。但有些时候,雷暴单体诞生在优越的环境下,例如高低空风力差异显著、地面暖湿空气供给源源不断等。它们就能活得长一些,长到足以找到自己的同胞,并团结在一起,连接成带状,飑线就此形成。总体来说,雷暴活得越久,长得就越大,也越容易连成一条线。
飑线过境,天空为何会变黑?
据分析,当对流运动发展旺盛时,雷雨云团里的水滴不断被更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升,如此反复,小水点集成大水滴,高空还可能有冰晶或小冰雹,这些大水滴、大冰晶抱团聚集,阻挡阳光穿透的同时,也折射掉不少阳光,导致整团雷雨云乌黑一片,而且越是底层的云就看起来越黑,天空也暗沉如夜。
近期南方强对流天气多发,白昼像黑夜的现象多次出现。
4月16日早晨,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等地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黑压压的天空让人分不清昼夜。湖南省气象台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周慧解释,乌云密布是由于水蒸气的蒸发、上升、凝结以及雾滴的增大和聚集过程,最终形成积雨云,从而产生强降水。
4月18日,广州暴雨来袭,天色昏暗,道路开始拥堵。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 摄
伪冷锋?空间结构相似
飑线处于雷暴云下沉冷空气的前缘,空间结构和冷锋酷似,都是冷暖空气的分界面,过境时都伴有风向急转,风力猛增,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加之它又常出现在冷锋附近,因此,容易把它与冷锋混淆。
尽管飑线与冷锋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差异,故又常将飑线称为“伪冷锋”或“假冷锋”。
具体而言,冷锋是两种不同性质气团的分界面,是大尺度系统,而飑线则是在同一气团内部形成和传播的中尺度系统,飑线附近的天气现象比冷锋天气剧烈得多,气象要素的变率也比冷锋附近的大得多,而且,飑线的移速一般比冷锋要快,有时甚至比冷锋快2~3倍,飑线强度也有明显的日变化,而冷锋则没有。
飑线“串联”起哪些灾害?
2005年3月22日,华南地区也曾发生过一次罕见的强飑线天气。当时,一条南北向 (北自清远市的三连地区,南至粤西南地区)长度三百多公里的飑线,自西向东横扫广东中北部大部分地区,所经之处出现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广州五山观象台更是时隔20年后再次测到冰雹记录。
2009年6月3日傍晚,罕见强飑线天气袭击了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造成22人死亡,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元。河南省商丘全市发生强对流天气,其中永城市最大风力达到11级。此次飑线中的伤亡事故,多为树木房屋倒塌压砸所致。
飑线从生成到消亡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生阶段一般经历3-5个小时,有6级左右大风,并伴有雷雨;全盛阶段历时1-2小时,风向突然改变,风速骤增,常由8级风猛增至12级以上,气压急剧上升,温度剧降,短时间会降低10°C以上。最后的消散阶段则历时2小时左右,风力减小,雷雨强度降低,气压渐降,气温渐升,天气渐好。
从出现到消失,飑线典型的生命史只有6到12小时,但其“串联”起的灾害天气不容忽视↓
1.多变的狂风
风是飑线得名的来源。飑线中会出现堪比台风的大风,但仅出现在局部,分布并不均匀。此外,飑线带来的风还具有风向多变、风速骤增的特点。
2.强烈的冰雹
出现冰雹意味着强对流天气达到了比较剧烈的程度。因为冰雹在孕育过程中需要足够的不稳定能量,催生强大的上升气流,造成云中物质的不断运动和碰撞。而飑线由于生命史较其他强对流天气更长,强度也较强,成为了孕育强冰雹的温床。
3.频繁的闪电
飑线经常会伴随频繁的闪电,在其周围,每小时可能发生数千次,即使在飑线过境后,闪电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4.偶发而可怕的龙卷风
在我国,龙卷风并不是飑线中的常客,但偶尔龙卷会在飑线的边缘生成,同时伴有破坏力强的直线风。
防范飑线,看临近预报很重要
飑线出现会携带巨大破坏力,但其又往往“行迹匆匆”,因此,在天气预报中,飑线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由于飑线短暂的生命史,注定无法留给预报太多的提前量。举例来说,在前一天的分析中,预报员只能判断某个地方有形成飑线的可能,加以密切关注。而到了飑线临近发生时或发展初期,则能够从雷达回波上看出明显的痕迹。也就是说,只有短时临近预报,才能捕捉到飑线的行踪。
因此,在飑线易发的季节里,需要多加关注短时临近预报,不能因为出门时是晴天就不加防备。毕竟,从晴空万里秒变脸到风起云涌,飑线分分钟上演。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报、@广东天气、齐鲁壹点、上海防汛、@中国天气、上观新闻、中国天气网、新京报、深圳新闻网、南宁气象、九派新闻、央视新闻、常州市应急管理局等)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