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带薪休假还实施得不好,2.5天小短假可能吗?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称: 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单位”、“夏季作息安排”,虽然限定条件不少,网友们还是觉得看到了希望。
新浪网进行了一项“周五下午+周末休短假,你认为可行吗”的调查。
六万多参与投票的网友中,有82.5%的网友认为“可行”。对于官方不断推行带薪休假的态度,有近六成的网友认为“落实困难,休假难”。
事实上,如今的双休日制度,也才刚刚二十年。从最初的单休到双休,也是经历了很曲折的过程。
“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如今的一周休两天,放在二十年前还是个奢望。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根据当时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法定假日的基本格局:每年四个节假日,元旦1天、春节3天、“五一”1天、“十一”2天,全民法定假日共7天。
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实行的每天8小时、每周48小时的工时制度。算下来,就是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天公休,全年52天公休。加上法定假日7天,全国每年的法定休息时间为59天。
“单休时代”就此开始。虽然有着星期日休假的规定,但是真正能享受到假期氛围的人,还是少数。
曾有退休老人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只记得周末都是“义务劳动日,哪有什么休闲”。
由于一周只有星期天才能休息,那时的上班族到了周末,大多是在家里打扫卫生、修理电器和家具、看望老人、陪孩子等等,也没办法好好休息。
“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就成了当时的流行说法。
单休制度的实行,让上班族很难离开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到外地去。某种程度上,人们其实是被“固定”在了工作上。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使得介绍外面世界的央视《正大综艺》成了当时最红火的节目。
偷偷摸摸试验五天工作制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从1988年起,有关部门就开始提议并酝酿我国工作制度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国外出差。
他发现联合国每周工作四天半,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很多国家也都实行每周五天甚至四天半的工作制度,工时大都不超过8小时。与短工时相应的是高效率和低能耗及旅游、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大发展,这让他印象很深。
回国后,胡平向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汇报:“我们国家也实行五天工作制多好。”
宋健予以肯定,表示研究中心可以进行研究,看我国当时是否有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
胡平随即带领研究中心在1986年开始着手研究五天工作制的可行性。项目分为21个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发达国家短工时的效率、能效比带来的冲击和已有的经验,我国工作时间的利用程度,人们对缩短工时的心理接受度,地区、企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等。
当时,我国企事业单位工作加班加点十分普遍,生产力水平不高,似乎只有靠延长劳动时间来弥补效率的不足,但工作时间并未有效利用,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报纸、织毛衣、溜出去买菜、接孩子都是常事。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的有效工作时间只占制度工时的40%~60%。80%以上的受访者在每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工资,增加一天休息”之间选择了后者。这充分显示了民众对于假期的热烈期盼。
1987年底,课题组完成了总体报告和21个分项报告,得出了“我国具有缩短工时推行五天工作制的条件”的结论,建议国家立即制定有关方案逐步推行,力争在2000年以前全面实行五天工作制。
胡平决定让研究成果来个“软着陆”,不做任何宣传,先在自己单位试一试,周六仅安排两人值班。这样,小范围的五天工作制实验悄悄在100人的范围内开始了。
直到1990年,科研结果和实验效果开始上报国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要求劳动部把研究缩短工时的方案提上议事日程。1992年,劳动部也通过外交部收集到136个国家的工时情况,了解到世界主要国家实行的都是一周40小时工时制。
于是,劳动部提出“缩减一天工时”和“缩减半天工时”两种方案。他们最初认为,从每周工作48小时减为40小时,步子迈得太大,主张先减到44小时。
到了1994年,实行了45年的单休制度开始松动。
当年2月3日,国务院发布第146号令,实施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自3月1日起,当月第一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第二周星期日休息日,依次循环。即“隔周五天工作制”,就是每隔一周,多休息一个星期六。
于是人们就把休息两天的那周称为大礼拜,而工作六天的那周称为小礼拜。
这时的中国人,才开始有了“度周末”的意识,很多人生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趁着大礼拜的空隙完成的。
全面实行双休制 有人忘记坚持上班
在“大小礼拜”实行一年之后,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令再次宣布,自当年5月1日起,全国实行5天工作制。
1995年7月,我国《劳动法》正式出台,在有关工作时间和休息的相关制度中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从此国人的假期一下子增加了52天,达到每年111天,双休日也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曾形容,每周有两日不用上班上学,简直是比天上掉馅饼还美好的事,“美好到以至于当年开始要实行这个规定的时候,大家还以为是谣言,怎么都不肯相信”。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他们倒不是不肯相信,而是忘记了双休制。
1995年5月6日,上班族迎来了第一个双休日。5月7日《青岛日报》作了如是报道:“昨天是第一个双休日,全市有几十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赶到单位。”据当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出现诸多类似的场景。
随着中国人慢慢适应双休制,也给各路商家带来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短线旅游业都呈现大幅增长。
不过在1995年实行双休制时,也有不少人对于经济建设表示出担忧。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在接受采访时候曾表示:“1995年我们面临着很多潜在失业,表面上大家都就业,但开工不足,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大量人浮于事,能源耗费严重,这对经济不利。通过计算发现,多一天休息可以节约能源消耗,反而是经济的。”
落实带薪休假或更为可行
在双休日实行四年之后,1999年国务院再次修改假日制度,增加了三天法定假日,随后就形成了“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假期,国人的假期总天数增加到114天。
到了2007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中秋、端午和清明为法定假日,天数增至115天。
其实除去每年双休的104天假期,国人的法定公共假期是11天。
对于“周五下午+周末”小短假的模式,很多网友一方面表示期待“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另一方面则是“先落实好双休跟带薪年假”的心态。
根据人民日报微博的数据,我国11天的公共假期排在62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33位,属于中间偏下水平。哥伦比亚、泰国、韩国、日本都享有15天以上的公共假期。
虽然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只有10天、9天和8天,但是他们的法定最低带薪年假天数(以已有10年工龄的雇员为标准)均在15天以上,英国甚至达到了28天,远高于中国的10天。
事实上,欧洲一些地区欧洲从六天工作制到五天,从五天到四天,中间经过了一百多年。我国从单休到双休,也经历了四十五年。
按照十八大报告,到了2020年我国将建成小康社会。那时候,我们的假期能够达到小康水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