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媒一则“北京过度抽取地下水正在引发城市下沉”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对此,北京市水务局回应称,目前北京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已放缓。预计2025年起,北京地下水位将逐步回升。
部分地区每年下沉达11厘米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据一项利用卫星图像的新研究显示,过度抽取地下水正在引发北京下沉。其称,卫星图像显示,北京的部分地区——尤其是商务中心区——正在每年下沉多达11厘米。
地下水超采,被认为是城市地面沉降的“元凶”。近年来,不断有专家也流露出类似担忧。2014年两会上,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就曾指出,随着北京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范围逐年扩大,北京域内已出现五大沉降区带。
对此,昨天,市水务局回应称,截至目前,北京地下水仍处于超采状态,但超采幅度已经逐步减少。
2020年地下水采补平衡
昨天,北京市水务局还首次披露了2000年以来,北京地下水位的年度数据。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1年,地下水埋深度下降约9米,但从2011年至2015年,下降不到1米。
特别是2014年末南水入京后,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更是明显放缓,水位年均下降均在0.1米左右,与此前动辄1米左右的降幅有不小差距。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北京将控制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至20.37亿立方米,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未来,还将进一步控制地下水超采。2025年开始,地下水超采问题将得到缓解,平水年份地下水水位将逐步回升。
■ 焦点
北京地下水现状如何,为何仍在超采,连年超采是否能够停止,超采是否会引发地面沉降?近日,记者就上述焦点问题分别采访相关部门及专家。
1 北京地下水现状如何?
超采区面积已达6494平方公里
2014年初,市水务局曾介绍,北京地下水已连续十五年超采,超采区面积已达6494平方公里。“超采”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
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关注北京水资源近20年。他说,看到外媒报道,自己并不感到意外。他甚至将北京比作建设在沙滩上的城堡,“北京的水资源其实很紧张”。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仍在超采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减少,但仍未达到采补平衡。
记者从北京市水文总站了解到,根据最新监测结果,截至今年5月末,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26.56米,地下水位比上月末下降0.26米。
2 地下水为何连年超采?
“大城市病”被认为是首因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水资源及降水均有限。以1999年至2011年为例,年均形成水资源量仅21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却在37亿立方米左右。多出来的部分怎么解决,只能通过再生水、外调水以及超采地下水的方式。
随着人口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需求逐年上升。他补充,加上前几年连续干旱,北京城区河流上游用水量也在增加,导致进入北京的水大幅减少。
南水进京后,北京市水资源紧缺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该负责人介绍水资源紧缺形势未根本转变,仍需通过超采地下水来保证供水。
环保专家彭应登认为,北京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必然带来水资源需求加大,导致地下水的过度使用。他表示,“大城市病”可能是地下水超采的首要原因。
目前,北京已通过应急水源地减采、自备井置换、推广节水设施等方式控制地下水超采。马军认为,不同措施从大方向来看主要分两种,一为替代,增加供给,比如南水;另一方面为节水。他认为,目前来看,替代的部分已经足够。未来,更核心的思路仍需节约用水。
3 城市下沉带来什么风险?
可能会影响高铁的运行安全
根据此前报道,北京地下已经形成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北京地下水逐渐达到 “采补平衡”,是否能够刹住地面沉降的脚步?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毅曾在论文中表示,除了地下水超采之外,还会有其他因素导致城市地面沉降。例如,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季节性沉降以及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等。
同时,据地质专家表示,不同区域地面沉降程度有所不同。如果土壤为砂砾石或砂卵石,压缩能力较低,不容易被压低,不易沉降。但如果为黏土,土壤缝隙较大,压缩能力相对较强,容易发生沉降。
“城市下沉”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外媒报道称,地面下沉甚至会影响高铁运行,下沉不均衡还会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带来风险。
上述地质专家也证实称,地面沉降确实可能会影响高铁的运行安全。高铁大多为桥梁结构,不均匀沉降可能会导致两个桥墩之间出现落差,影响运行平稳。但他表示,相对地震等突发性灾害,地面沉降为缓变灾害。
■ 对话
北京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将近一半
北京超采的地下水主要使用在哪些方面?南水入京对北京用水压力到底能缓解多少?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博士姜体胜。
新京报:北京超采的地下水主要使用在哪些方面?
姜体胜: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地下水用于生活用水及农业用水。以2015年为例,地下水的供水量占总供水量将近一半,约18亿立方米。其中,自来水厂及生活自备井用水约占47%,农业用水约占35%,其他则是工业和生态用水。
但从城区角度来看,地下水仍主要用于生活用水,超过五成。城郊地区则主要以 农业和生活用水为主。
新京报:南水入京到底能缓解多少?
姜体胜:南水进京后,北京用水压力有所减少。根据市自来水集团数据,南水日取用量已占城区供水总量的7成以上。
南水进来,一定程度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此外,还通过自备井置换、利用再生水、南水回补以及推广节水器具等方式,减少并涵养地下水资源。
新京报:目前,北京已通过应急水源地减采、自备井置换、推广节水设施、再生水厂建设等多种方式控制超采地下水,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姜体胜:不同措施相互补充实现的是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一方面通过节水等方式降低供水的总量,另一方面通过外调水等压减地下水的开采量。
但仍需注意,随着人口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仍在上升。从数据来看,从2013年到2015年,整体用水量逐年上升,从36.38亿立方米上升至38.20亿立方米。
新京报:如何评价北京目前的水资源利用?
姜体胜:目前,北京已确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人口及功能疏解。水不能无限制开采,水资源承载的人口量有限。以水资源量规划城市人口承载总量,进行产业调整,才能进一步保护水资源。
水,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必需品,每个北京常住人口每天都在消耗水资源。不惜超采地下水保证市政供水,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子孙后代的资源,希望公众能够身体力行参与节水。
记者 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