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多位基层干部通过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热线反映,该县在执行“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时,存在严重的数据造假情况。
自2022年4月以来,阳高县每月均有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考核指标。这一任务由县里逐级下派至乡镇,再由乡镇分派给村支书。面对月度考核压力,村支书不得不求助于亲朋好友,甚至将多个经营主体登记在自己名下。基层干部普遍表示,这种层层摊派的做法令他们难以承受。
据称,阳高县在2024年2月26日下达的任务要求,镇里须在两天内注册9家企业。该镇最终超额完成,所有注册均为“个人独资企业”。类似要求每月都会出现,有干部透露,某人半年内开设了6家公司。
基层干部指出,原本市场主体注册应基于个人自愿,但为满足“市场主体倍增”数量目标,县里对乡镇、街道下达具体指标,如合作社、公司需注册多少家,每月均有定额任务。乡镇层面无法应对,只能进一步向下摊派,迫使村支书寻找人手注册并无实际运营的营业执照,且每月任务接踵而至,未完成者将受到批评。
尽管大同市政府官网显示,当地推出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的举措,如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提供免费帮办服务等,但在每月定量任务的压力下,这些政策的便利性并未惠及真正有意愿注册经营主体的村民,反而使基层工作人员承担巨大压力。
起初,村支书动员亲友协助完成注册,甚至亲自接送至县城办理手续。随着任务加重,县里派遣工作人员下乡,方便村民就近办理。起初每人限注册三个经营主体,但随着找人困难加剧,上级放宽限制,允许村干部注册多个营业执照。至2023年年中,新任务不仅要求市场主体“数量”,更注重“质量”,县里不再考核个体工商户数量,转而关注企业占比,新注册企业成为考核重点。同时,因上半年个体工商户数量激增导致企业占比偏低,县里要求部分个体工商户注销并升级为公司。
阳高县2022年4月至8月市场主体倍增任务分解表显示,共有11个乡镇、社区办、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参与考核。4月至7月间,该县共新增2985个市场主体。然而,公开信息显示,阳高县常住人口仅约18.66万,户籍人口约26.29万。有村支书坦言,为完成任务已用尽关系,最终选择将注册的企业均挂于自己名下。记者查询发现,某村支书名下竟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其中多数并无实际运营。
有村民表示,经村干部多次恳求,他在一周内为村里办理了3张营业执照,目前已有2家注销,实为“帮忙完成任务,全是假的,什么也没开”。
阳高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所有注册均需实名认证,且经本人同意。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新增市场主体6792户,总量达22615户,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4956户,企业与涉税主体占比显著提升。
某基层干部直言:“市场主体看似大幅增长,数据光鲜,但对经济发展毫无助益,也无法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若不如此,县里无法向上级交差,且每月还需面临排名。”
市场主体倍增本应依托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来驱动经济发展,倘若新增市场主体多为纸上数据,即便数字庞大,其实际意义何在?这种形式主义的“倍增”现象,折射出怎样的地方政绩观?追求高质量发展,必须摒弃此类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