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十分普遍/Visual Hunt
层出不穷的杀妻案不应该简单地归咎于受害者的“择偶观”。实际上,面对丈夫们天衣无缝的演技,纵使女性有火眼金睛也难以辨认。
文/戈多
杭州杀妻案告破不久,又有两起杀妻案同时出现在了热搜榜,分别是“四川安岳男子趁妻子熟睡将其杀害”和“海口丈夫酗酒后杀妻”。
微博上,“失踪的妻子”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下发酵成了新版“Metoo”,令人毛骨悚然,也让不少网友发出了“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感慨。
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表明,与婚恋相关的故意杀人案件自2012年以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男性凶手与女性凶手的比例为9:1。也就是说,杀妻案是杀夫案的九倍。
面对接二连三的杀妻惨剧,“女性择偶启示录”再一次成为热门的讨论话题。热心网友给出的择偶建议包括:“父母不让你嫁的人,绝对不能嫁”、“软饭男一定不能嫁”、“不门当户对的人一定不能嫁”、“二婚男不能嫁”……更有深度细化的保命教材“杀人犯鉴别指南”受到追捧。
豆瓣上流传的“恋爱求生手册”
但每一次杀妻案的发生,真的只是因为女性太过“眼盲”以至于没能识别出“潜在的杀人犯”和“家暴男”吗?实际上,面对丈夫们天衣无缝的演技,纵使女性有火眼金睛也难以辨认。性别暴力的最终指向,不应该是女性们的“择偶观”,而是我们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结构。
妻子的好眼力
敌不过丈夫的好演技
在豆瓣的一份热门“恋爱求生手册”中,作者详细论述了5个鉴别危险分子的维度,分别是“极端程度”、“自恋水平”、“支持资源”、“防御机制”和“共情能力”。如果用这5个维度去分析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恐怕很少有人能和这些因素完全不沾边。
回顾一下过去几年里最轰动的几起杀妻案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杀人犯留给周围人的印象并非都是“古怪暴戾”的危险分子。恰恰相反,“憨厚老实”“好男人”常常是大家描述凶手时出现的评价。
比如,在杭州杀妻案中,被害人来女士的丈夫许国利在周围人眼中的形象相当正面:在村民眼中“笑嘻嘻”;在亲戚面前“坦荡荡”——自称“身正不怕影子歪”;而来女士的表姐夫也在媒体采访中表示,“许国利之前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告别时会说很多客气话”。
回看许国利在报警后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也会发现他非常淡定,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慌张,可谓“演技炸裂”。
“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许国利
相似地,在2018年的“天津男子赴泰杀妻骗保案”中,凶手张轶凡在妻子家人的眼中也是一个“好女婿”、“老实人”,而且“很会疼人”。结婚时,两人家境优渥,被大家认为是“门当户对”的爱情。
在2016年的“上海杀妻冰柜藏尸案”中,凶手朱晓东的岳父岳母也并没有察觉出女婿有任何异常,相反,他们强调了女儿与女婿的恩爱——“每次都牵着手进来,牵着手出去”。
在聚焦性别暴力的影视剧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外表为“好男人”的凶手设定。
国内第一部聚焦家庭暴力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家暴男安嘉和在同事眼中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好男人。
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英剧《独夫》(The Widower) 中,通过杀妻骗取巨额保金的男主人公,也被人们评价为“风趣幽默”,“风度翩翩”的“好男人”。
杀妻骗保的男主人公被大家认为是文质彬彬的“好男人”/《独夫》剧照
就在此前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杀妻犯”张东升在周围人眼里也是一个顾家、温和的“好男人”。在杀妻之前,他也并未与妻子发生肢体冲突,“暴力倾向”更是无处可寻。
可见,“家暴男”、“杀妻男”未必那么容易辨识。他们可以深藏不露,且善于给周围的人营造积极正面的个人形象。
“无解命题”:
亲密关系中,女性怎么做才能不受伤害?
当我们谈论“女性如何择偶”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亲密关系中,人的变化可能是巨大的,而暴力倾向的展现也绝非是突然直接的。
家暴案、杀妻案中,丈夫们经常以甜言蜜语的“暖男”形象登场,然后以冷酷暴力的“恶魔”形象退场。这个转变的过程经常是悄无声息、循序渐进的,如同温水煮青蛙般让人难以察觉。
在《亲密关系如何伤害我们:性别暴力的94个案例》一书中,作者指出,相比于陌生人之间的暴力,亲密关系里的暴力更具隐蔽性,也更难以察觉。
亲密关系中,以“爱”之名的暴力让人难以逃脱
人们常常会对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容忍度更高,判断力也会因为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变弱。施暴者往往会替受暴者辩解,伴随着以“爱”之名的情感绑架,导致受害者很难果断地从亲密关系中逃脱,并让“爱”成为一次次原谅暴力行径的理由。
其中,肢体暴力最好确认,也最容易激发受害者的反抗。而精神暴力(包括言语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三种暴力形式更隐蔽——当它们潜伏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受害者更倾向于选择“默默忍受”。
作者强调,家暴背后的根源永远是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结构。比如当妻子的行为不符合性别行为规范时,一些丈夫就会使用各种手段来“制裁”、“惩罚”妻子。杭州杀妻案件发生之后,有男性用恶臭的“两吨水警告”、“化粪池警告”威胁妻子“听话”、“做家务”,遵循的便是这种逻辑。
但是,妻子符合传统的性别期待,就能够因此远离家庭暴力吗?
实际上,在杭州杀妻案、泰国杀妻骗保案以及上海杀妻冰柜藏尸案中,三位妻子都是外人眼中“温柔”、“体贴”、“会做家务“的、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女性。
另外,人们经常习惯性将马克思的“万能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套用在亲密关系里,但经济地位高就意味着女性在家中必然拥有更多话语权吗?答案并非如此。
在杭州杀妻案中,来女士拥有百万存款与两套房产,但仍需承担家务;在上海杀妻藏尸案中,受害妻子经济独立,收入是丈夫的一倍,但丈夫消费无度,参与网络赌博,欠下大量债务;在泰国杀妻骗保案中,受害妻子家庭殷实,仅嫁妆就有80万现金,且婚后不久丈夫辞职,全靠妻子一人的工资收入维持家庭,就连最后一次旅行,丈夫透支的都是妻子的信用卡。
上海杀妻藏尸案中,遇害妻子在亲友眼里是一个体贴温柔的“乖乖女“
即使妻子们的经济地位远超丈夫,她们仍在其他方面受到丈夫的多重压制。
在家暴事件发生之后,总有一种声音质问女性受害者:“遇到有家暴倾向、人格障碍的伴侣,为什么不早点离开?”然而,对于囚禁在婚恋牢笼里的女性,“转身离开”可能也是一条荆棘之路。
在最近一起“拒绝离婚家暴男将妻子捅死”的事件中,妻子死于了离婚诉讼的路上。此前,我们也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一些女性在离婚、分手之后,仍旧受到前夫、前男友的威胁骚扰。
在日本性别研究专家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复合杀人”的概念:“起因于家庭暴力的杀人事件,可能性最大的,是妻子恋人提出分手时男人为求复合而杀人,所以甚至有“复合杀人”一词。要求复合而被拒绝,男人会勃然大怒,为了不让别人得到这个女人,便杀掉她,因为杀人是占有的终极形式。”
女性怎么做才能在亲密关系中不受伤害?上述令人窒息的“无解命题”最终还是指向了我们的性别文化结构。
杀妻动机中,“情感纠纷”占最高比例/新浪新闻-图数室
杀妻背后的“男性气质焦虑”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于2019年发布了一份关于“暴力侵害女性”的调查报告。在2017年全球被杀害的女性中,有34%(约3万人)的女性死于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之手。其中,亚洲地区死于亲密关系的女性数量最多。
2017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遇害女性死于伴侣之手/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
这份报告指出,亲密关系中对于女性的暴力犯罪深植于整个社会所认可的“传统性别规范”——男性在家庭中被期待承担“权威”角色,以及男性在资源分配上应该掌握控制权(包括对于女性的支配)。
日本心理学家小仓千加子说:“女人寻求关系,男人追求占有”。而这种对占有的渴望就来自于支配性的男性气概。
同样,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中国性别暴力和男性气质研究》指出,“如果男性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女性伴侣的挑战,那他们将可能通过使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权威地位”。
因此,对于一部分经济地位远低于女性伴侣的男性而言,他们更有可能通过垄断在家中的话语权来弥补经济地位的失落。
英国学者Antony Whitehead用“男性气质焦虑”(masculine anxiety)来描述一些男性在面对自己的男性气质、性别角色濒临瓦解的时候所产生的不安情绪。这种害怕自己“不够男人”的恐惧会削弱当事人的道德感和对受害者的同理心。于是,这种焦虑可以导致他们毫不自责地对伴侣实施暴力。
男性气质焦虑/果壳网文章截屏
近年来,女性社会地位的整体提升、女权话语在公共舆论中的活跃,使得男性的传统性别角色不断遭到挑战,由此引发的“男性气质焦虑”无处不在,而这种焦虑则进一步激发了男性家庭暴力。
性别研究专家方刚在分析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时,提出了“男性气质焦虑下的家庭暴力”。影片取材自2004年的香港天水围灭门惨案——一位无业男性在砍死自己的妻女后自杀身亡。
在影片中,男主角李森依靠救济金和妻子微薄的工资来抚养幼女。作为一个靠妻子维持生计的“失败者”,李森在父权文化中被剥夺了作为“男人”的尊严。于是,一无所有的李森可悲地通过家庭暴力消除焦虑并挽回他失去的“男性尊严”。暴力,成为李森对自己男性气质的终极“证明”。
《天水围的夜与雾》电影海报
一直以来,暴力都被视作“男性魅力”的表达方式。
潜意识里,我们总是会区分什么是“有害的男性暴力”(如家暴、性侵等),什么是“迷人的男性暴力”(好斗、勇猛、支配欲),但是二者的本质相同,都属于“权力压迫”。
我们也应该谨慎那些从生理层面对男性暴力做出解释的“话术”。
“界面文化”最近在一篇名为《别再拿睾丸酮作为男性暴力的借口了》的文章中指出,睾丸酮已经被当作一种生理符号,用于解释男性的暴力行为,也变成了男性的“免罪金牌”。
但是最新的研究证明,睾丸酮与暴力程度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我们以前总是习惯性地陷入生物决定论的思维——“是男性的睾酮激素刺激出了他的暴力行为”,但实际上,更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文化环境一步一步“默许”了男性的暴力行为。
暴力在流行文化中常常是“男性魅力”的组成部分/《天生杀人狂》剧照
所以,在层出不穷的杀妻、家暴的悲剧之后,我们的反思不应该止于“如何选择伴侣”的问题层面,更不应该把悲剧归咎于受害女性的“眼盲”。
“可以出轨、可以家暴,但是别杀我”的天真言论是时候停止了。不尊重女性——家暴——杀妻,这三种行为的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递进的。杀妻是家庭暴力的最极端的形式,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默许前两种行为的存在。
没有人是天生的杀人犯,也没有人只是口嗨式的“两吨水警告”。杀人犯、家暴男不是既定人格,而是性别文化和社会权力关系共同作用的产物。
所以,每当我们呼吁“姑娘们,一定要擦亮双眼”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追问、反思眼下的性别权力结构。否则,每一次亲密关系里的悲剧都只能让“择偶观”或者“遇人不淑”作为舆论的终点。
参考资料:
[1] 起底杭州杀妻碎尸案疑凶:19岁离乡谋生,村民面前总是笑嘻嘻 | 楚天都市报
[2] 泰国杀妻骗保案复盘:购数千万保险伪造溺水,庭上喊妈又全盘翻供| 南方都市报
[3] 上海杀妻藏尸案之拐点:激情杀人VS蓄意谋杀| 三联生活周刊
[4] 亲密关系如何伤害我们:性别暴力的94个案例| 陈亚亚
[5] 恋爱求生手册|刘昭
[6] 普吉岛杀妻事件|每日人物
[7] 从男性气质视角看家庭暴力 |方刚
[8] 天水围的夜与雾:男性气质焦虑下的家庭暴力 |方刚
[9] 厌女| 上野千鹤子
[10] 别再拿睾丸酮作为男性暴力的借口了 |界面文化
[11]‘Rethinking masculinit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masculinity in the context of an English prison | Antony White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