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网络短视频引发热议:在火车卧铺车厢内,一位阿姨对着挂帘的下铺年轻人拍摄视频,声称其不让一位70岁老人落座,并呼吁网友评判是非。画面中,两处相对的下铺均挂有帘子,面对指责,帘后的年轻人并未回应。
然而,网友的反馈并未站在阿姨一边。他们普遍认为:“那是别人购买的下铺使用权,让不让坐取决于年轻人意愿,不应道德绑架。”“年轻人如此坚定,我还以为他是下铺的主人。”大多数网友对阿姨的观点持反对态度。
这一舆论倾向,或与短视频平台用户群体以年轻人为主有关,但根本而言,“铺位归属权决定使用权”是公认且无可争议的原则。
对此,12306官方回应表示,无明文禁止使用围挡(如帘子),只要不干扰他人且与其他旅客达成一致,即可使用。换言之,帘子的作用在于划清铺位界限,拒绝他人使用或窥视。
曾经,火车下铺默认可供其他乘客临时落座,这是长途中旅客间默契的互助行为。然而,随着高铁、飞机的普及,火车上的共同体意识已显著减弱,许多年轻人不愿再遵循此类“惯例”,转而强调个体权益、私人边界,这种观念更契合现代社会认知。
简言之,年轻人正逐步“重构”火车车厢秩序,塑造新的公共规则与旅行文化。
视频中的老人似乎未能适应这种转变,试图通过道德压力迫使年轻人让渡权益,甚至借助网络舆论寻求支持。这种做法非但无法赢得认同,反而易引发反感。
在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上,尊老爱幼、主动让座确为美德,但前提应是被让座者尊重并理解让座者的意愿,双方应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协商,而非单方面以年龄为由施压。此观点已成为社会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潜规则的形成均有其现实基础。铁路部门对于“霸座”行为严惩不贷,但对于“坐他人下铺”问题则态度模糊。这或许反映出“共享下铺”实为应对资源紧张的普遍现象,管理部门难以对此进行强烈道德谴责。
通常,一节硬卧车厢仅有6个铺位和2个座位,除下铺外,其余乘客常需“争夺”有限的座位资源,故“下铺可临时坐”被视为合乎情理,以便乘客就餐或短暂休息。这一现象或许是过去为保障运力、让更多人购得卧铺票的无奈之举。
如今,随着年轻人打破这一传统认知,铁路部门是否应与时俱进,调整车厢设计,实现坐卧空间分配更为合理?对个人空间的珍视与使用权的敏感,正逐渐成为主流观念,这本身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公共服务应关注并尊重这一趋势,从源头上消除规则的模糊地带。
近年来,铁路部门已推出如“静音车厢”等广受好评的特色服务。或许,沿袭多年的卧铺车厢设计亦可适时革新,使边界更明确,减少乘客间的纠纷,这无疑是公共交通改善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