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时代,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引前进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变革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理念是引领:新发展理念指引前进方向
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为新质生产力指引前进方向。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质生产力是集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于一体的,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构建产业新体系,通过整合创新资源,统筹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0到1和1到N的突破,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协调实现新质生产力均衡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统筹协调、整体谋划,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区域合理布局以实现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地区间分工,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在关键高新技术领域优先布局、合理分工,培育区域在全国创新链不同节点的错位协同。
绿色加快新质生产力绿色转型。绿色发展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提高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新质生产力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特征,这就要引导企业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节能减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同时,要持续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场域拓展。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吸附能力及新型要素资源的整合能力,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大胆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
共享彰显新质生产力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质生产力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其带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要求东西部地区在关于新质生产力政策资源上、市场主体间在国内外高新领域前沿发展动态讯息上、全体人民在享受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品和服务上要实现共享。
创新是核心: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已成为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擎。
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要求以基础研究设施作为支撑,以此满足必要的能源、算力与信息传递需求。要打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
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国有企业是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大科技创新奠定物质基础的重要主体。这种主体作用既体现在理论创新、突破核心技术等方面,又体现在联结社会各方、提供基础设备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在支撑。民营企业是创新活动的生力军,在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方面更具优势。要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创新积极性,通过其强劲的辐射作用激发市场与社会的整体活力,为实现国家层面的重大创新提供动力。
要深化国内外科技创新合作。国内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区域间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建立健全科技开放合作机制、强化合作资源、政策工具和资助渠道的统筹衔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参与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国际合作方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打造利用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深化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方面的精准合作,实现资源要素和技术成果的优势互补。
产业是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基石,其主要内容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统筹推进“两个大局”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就要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面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革故鼎新。要“将数字化作为传统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利用数字信息新技术新应用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产业辐射面广等特点,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加速形成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要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世界第三次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发展的最前沿,是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角逐场。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是未来产业的代表,是释放强劲生产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要“准确判断前沿科技创新现状,遴选锚定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对象,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前沿科技研发工作,引导企业投入未来产业培育工作”以获取发展主动权。
人才是支撑: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当前,各国在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高端创新人才的较量上日趋激烈。完善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首先,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育力度,要优化高校创新人才资源配置,增加紧缺高素质科技人才供给;要加强领军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以全国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平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支持发达地区率先建成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人才枢纽和国际人才高地,引进、集聚海外顶尖人才与战略性科技人才,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实力。
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深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坚持以“科学家本位、人才本位”为导向优化科研组织体系,赋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大技术路线选择权和人财物支配权;构建以创新能力、实际贡献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科技创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让科技创新人才获得与其创造价值和实际贡献相匹配的物质回报与精神鼓励,最大限度激发、释放其创新力与潜力。
最后,推动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培养战略型人才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把教育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姜东苑,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