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8月12日电 (马静)近日,有网友反映称中国银行深圳地区的借记卡微信提现失败、支付宝无法转账、账户状态显示冻结等现象,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
接受中新经纬采访的专家表示,银行为配合公安部门展开“断卡”行动产生误伤在所难免,但关键在误伤用户之后的补救措施应更加人性和便利。
据第一财经报道,前述现象是中国银行配合公安部门落实“断卡”行动所采取的举措,近期深圳多家银行均有相关情况,到各银行解冻账户的储户也非常多,“特别是周末,有时候排队一小时都进不了门。”
实际上,自2020年10月10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以打击、整治、惩戒开办贩卖“两卡”违法犯罪团伙为主要内容的“断卡”行动,至今已接近两年。“断卡”行动中,银行、支付机构主要针对的是长期不动户、“一人多卡”、频繁挂失补换卡等异常银行卡。不过,虽然是防范诈骗,保护人民群众财产的必要之举,但银行莫名限额、线下解冻排长队、办卡难等衍生问题也常常见诸报端。
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类似遭遇:“中午去银行解冻,排队十几个人全是相同的情况,解冻完之后卡片被限额每天5000”“办一张卡也难,要提供很多材料才能证明自己不是犯罪分子”“6月被冻结,去银行搞了一个多小时,七月还没结束,又(被)冻起来”……
“断卡”行动已持续两年,为何频现储户被误伤?出现大规模断卡现象,银行是否有一刀切的嫌疑?
对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银行是为了配合公安机关等部门为打击电信诈骗开展的“断卡”行动,这是责任所在,但这个过程难免会误伤部分持卡人,因为银行是通过设计的筛选模型来识别用户卡片的风险,如果设置的条件过于窄小,可能会有漏网之鱼。所以现在有些银行采取了相对宽泛的排查措施,一小部分持卡人就会被误伤。
董希淼认为,从操作层面来看,在防范电信诈骗和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很难,希望银行能够借助更多的金融科技手段来做到更加精准的排查,尽量降低误伤的比例。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表示,从打击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犯罪的角度来讲,“断卡”行动本身有必然性,不过由于行动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误伤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近几年电信诈骗和网络诈骗特别猖獗,违法犯罪场景本身在境外,但利用境内银行卡和电话进行洗钱的交易特征也很容易让一些用户被误伤。目前,用户被误伤之后是可以通过银行线下网点、手机银行APP、小程序等方式进行处理的。
“银行要改善服务,加大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力度,以识别用户卡片的风险,同时也为被误伤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语音通话服务,帮助用户解决‘断卡’引发的困扰。”黄大智称。
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许峰则对中新经纬表示,从法律层面看,“断卡”行动中,银行的前述行为在公正性上确实有疑问,导致大量人需要自证清白,如果确实属于办案需要临时冻结当然不可厚非,但目前看涉及范围有点大,解锁程序不够便捷,银行能否在配合办案需要同时改善用户服务值得反思。
董希淼也指出,解决的关键其实应该是事后,误伤之后的补救措施应该更加人性和便利。
董希淼认为,可以考虑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一部分解冻可以通过在线办理,一些材料可以线上先行填报;线下解冻是否可以考虑在大堂经理指导下在相应的机具设备上进行,银行应该为持卡人解冻银行卡提供多种便利,尽量简化流程。
黄大智则提到,除银行要改善服务外,储户本身也需要去加强自己对于电话卡、银行卡、身份证等证件管理,防止被盗用或盗刷,并树立防电信诈骗的观念。(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马静:maj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