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大自然抵达人心的音符,是一座城市活力的象征。此时正值仲春时节,江淮大地草木蔓发、生机盎然,连绵的绿色,从乡野、城市蔓延,把城乡大地连成浓绿的一片,到处都是赏心悦目的景色。
近年来,安徽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优质的森林资源,努力做活林下“文章”,实现点绿成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全省林业产值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全省人工造林28.15万亩、封山育林179万亩、退化林修复73万亩。
为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日前,《全省林业系统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以“植绿、添美、增质、惠民”为主线,锚定打造“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的绿美江淮。
厚植绿底提升“气质”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2023年,安徽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优化城镇绿地布局,完善生态体系,推动林业增绿增效,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森林覆盖率30.22%、人工造林28.15万亩、新增改造提升城镇园林绿地2863.5万平方米、开放共享公园绿地试点304处……绿色正在成为社会发展最靓丽的底色。
在铜陵,杨村游园是一个占地仅50余亩的城市“口袋公园”。高低起伏的地形间,有花有草,有沙池等儿童游乐设施,还有供成人锻炼的步道和体育设施。每到傍晚,这里便聚集起许多休闲锻炼的市民。“闹市之中能有一个休闲和亲近自然的地方,很难得。”市民阮先生点赞家门口的小游园。
新征程上,安徽将如何进一步做好“生态”文章、提升“绿美”气质?《实施方案》中勾勒了具体“施工图”。
《实施方案》提出,今年将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坚持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等为主体开展国土绿化。采取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增加城市绿地。鼓励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利用宅前院后、废弃闲置土地增加村庄绿地。
同时,在村庄内大力实施“四旁”绿化,分类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村旁绿化以大乔木为主,搭配中小乔木和灌木,营造围村林;宅旁绿化以庭院经济和珍贵乡土树种为主,适度营建小尺度绿化景观;水旁绿化种植各类耐水湿乔灌木,营造护堤林和水口林;路旁绿化以乔木为主,合理配置灌木和地被植物,营造护路林。并且鼓励和支持村民在庭院中栽植果蔬、花木等,打造微花园、微果园、微药园等庭院景观,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美效果。
硬核护绿做实“林长制”
发展不停歇,护绿同样不能松懈。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在安徽,林长制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田”,省级林长带头履职,各地林长尽责尽力,“长”的主体责任得到落实。
2023年,省级林长赴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巡林调研30余次、批示27次。开展“林长能力提升年”活动,评选“十佳基层林长”和“优秀基层林长”,进一步提升各级林长履职效能。全省动态调整66个改革创新点,持续激发改革活力。我省获2022年度国家林长制督查考核优秀等次,滁州市获国务院林长制督查考核激励,宣城市“小山变大山”改革试点经验得到国家林草局认可并推广。
如今,安徽已迈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新阶段,如何在全面规划林业改革发展任务、全面完善林长责任体系、全面推动林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实施方案》同样作出规划:今年,安徽将继续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定期调度,每年召开1次以上现场会,对绿美江淮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激励。
省林业局负责制定绿美江淮行动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将绿美江淮行动实施情况纳入省级林长制考核,定期调度绿美江淮行动涉林任务进展情况;各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充分依托林长会议、绿委会会议,加强统筹调度,形成职责明确、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处理好国土绿化和耕地保护的关系,对照图斑,明晰边界,在不占耕地的前提下,强化工作举措,细化工作任务,确保绿化美化成果。
以绿生金发展富民产业
全省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1个、林下经济类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个,培育林下经济类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8个、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9个。霍山石斛、亳州白芍、九华黄精、旌德灵芝等一批林产品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年来,安徽积极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以天长市为例。依托坡岗林地资源优势,天长市冶山、金集等镇多途径引入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栽培白术、柴胡、苦参、野菊花等木(草)本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拓宽了百姓的致富路。“2023年,我们完成了350亩白术、柴胡、仙鹤草等中药材种植,年亩产值约6500元。”冶山镇林下种植大户张祥林分享了增收的喜悦。
以绿生金,推动从绿美到民旺。根据《实施方案》,今年安徽将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推进林业“双招双引”,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着力打造木竹综合利用、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3个千亿元产业和木本油料、苗木花卉2个超500亿元产业。突出特色林果、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打造长三角高附加值林产品供应基地。建设省级木本油料产业示范园,集成应用丰产技术、创新生产经营机制、打造林特产品品牌。盘活林下资源,形成以林药、林果、林菌、林禽(畜)、林旅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此外,我省还将加快推进“以竹代塑”,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健全竹加工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在滩涂地种植芦竹、巨菌草等作物,为食用菌栽培、牛羊养殖等提供保障。充分挖掘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营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