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或许出乎很多人预料,《追风者》的网播数据相当慢热。
或许放在2024年的市场大环境中,该剧做横向对比的话,还是有竞争力的。
但需要看到的是,平台在如今的冰点期打出《追风者》这张牌,是有着为暑期预热、提振市场升温的行业期待的。而从这个角度,该剧目前的网播情况确实有些未达预期。
尤其在该剧口碑不算差的情况下,很难理解,怎么会是如此走势?
何以“慢热”
很多粉丝津津乐道的是,《追风者》的台播成绩不错。作为一部谍战题材剧,其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的成绩就不差,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上周平均收视率1.638%。
在网络端,该剧的数据也确实在走高,开播十天后站内热度破9500,到4月2日突破9700。
但这样的热播期数据,对一部《追风者》这样体量、又没有口碑崩盘的剧集来说,是不正常的。
有几项数据来佐证一下《追风者》的慢热。
站内热度是其一,目前进入后期能否破万却依然是个未知数,有可能需要超点冲一冲。
其次是有效播放数据,因为目前平台不公开该数据,不同的数据产品会有各自的统计口径。
比如在猫眼专业版,《追风者》的集均有效播放数据截至4月2日是2690万,这个数据还是经过口碑拉动的;作为对比,一季度同平台口碑尚可、类型上也属于年代剧的《南来北往》,集均有效播放是5555万,该剧最终也并未破万。
而云合数据刚刚发布的一季度上新剧集数据中,《追风者》3月内11天的热播期集均有效播放数据为1646万;而《南来北往》热播期为4218万。在谍战剧序列,同一平台此前的口碑作品《叛逆者》,根据云合2021年暑期报告统计热播期集均3234万。
还有就是话题度。据猫眼专业版,《追风者》目前累计上榜热搜1300+,对于一部顶流主演、天然自带话题的剧集,日增量确实不算高。
或许对于粉丝们来说,该剧哪怕在超点日破万也是值得开心的。但平台不会这么想。
“慢热”对平台是很要命的,因为这直接影响了剧集最关键的热播期收益,包括品牌招商和集中的会员拉新。而对于市场整体,如此慢热,也很难破圈拉动潜在观剧人群。
但该剧明明有着对拉新最重要的口碑属性。
这甚至是有些吊诡了,顶流出演、口碑不差,从各大热度榜数据看,还能看到明显的口碑拉动曲线。根据猫眼或灯塔的播放量统计,4月2日的单日播放量和市占率,都在开播日的一倍以上。
如果这是一部中高成本的口碑向剧集,目前的数据可以说是良性的,但《追风者》不是。
无论从制作体量还是演员阵容,这都是一部平台绝对的头部序列。甚至在去年平台公布片单之后,这都一度是行业观察里最受期待的年度剧集之一。也正因如此,平台会在目前打出这张牌“救市”。
问题到底出在哪?
“算盘”没打响
不难发现,《追风者》有很大的叙事野心。
从题材上说,这部“金融+谍战”的剧集是有不少创新点的。至少在谍战这个小垂类的蓝海里,引入新的金融元素不但让故事更丰富,也能带来更深度的叙事空间。
从一开始,《追风者》就明显想做史诗质感。
故事取材于1930年之后的国府金融改革,从央行建立、收回关税保管权再到1932年之后的“一二八抗战”、善后库券案等事件为背景,打造了一个有质感的真实背景,甚至如闸北轰炸这样的事件也编进了剧情,足以让考据党狂喜。
而更深层次地说,《追风者》讲的故事,其实是从金融行业的腐烂变质,透视腐朽政权必将被取代的历史进程。
沈家兄妹、魏若来、七宝街居民和洋车工人们,分别代表着精英阶层、小资知识分子和底层群众群体,面对历史潮流的选择和局限性。
对比沈图南和魏若来,两个同样有心“金融救国”的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或许会更能理解曾经李鸿章对黄兴说的“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也表现出沈图南这个人物的悲剧性;而魏若来作为还未定型的寻路者,走上了一条和底层人民站在一起的路。
如此宏大与史诗感,在叙事上可谓是极具能量的,加上高度还原的民国图景、服化道,形成了较强的沉浸感。
但是,这些设定上的优点,进入执行层面之后出现了各种变味。
从前文可以看到,如果从一部金融剧的角度,《追击者》是颇为可圈可点的。魏若来和师父试图力挽狂澜却最终心灰意冷,认清历史潮流的过程,本身就很有史诗感,该剧最早的剧名《金色征途》或许也来源于此。
但或许是考虑到金融题材的市场受限,目前该剧的主线放在了谍战,并加入“XX者”大家庭。
可能如此“爆改”造成了剧本层面的拧巴,因为谍战戏和主角的金融主业是无关的,主角打的不是金融口的情报战,而是很正统的潜伏、锄奸故事,这就导致两条线可谓泾渭分明、完全割裂;而作为主角领路人的沈近真,一位“贫血”的女士还拿起大狙当起了锄奸队员。
关键问题是,谍战层面基本是“行活”水平,造成了大量逻辑问题。
林樵松抓魏若来,是靠撞见了后者扔枪;叛徒李晟达发现沈近真身份,靠的是她使用的香水,而留下气味在相关行业明明是大忌;还有杀不死的李晟达、能让林樵松自动降智的“规则化武器”沈近真等桥段,让很多人物都失去了逻辑性而显得工具化。
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主角的设定。
沈近真作为行动队员显得草率且不听指挥,极大影响了人物的观众好感度;魏若来可疑到剧情圆不上的程度,不得不每每让沈图南几乎无条件庇护,连宋部长都劝不住,才能让魏若来继续参与金融主线。如此“机械降神”,当然影响观感。
谍战剧的皮挂不住,金融题材的骨写不透。内容和商业的“算盘”,都没响。
作为一部主打“谍战”的剧集,《追风者》的表现是很难满足观众心理预设的,还要等到慢慢播出之后,更多观众才得以看到该剧的格局和审美。
但囿于各方面的弱点,《追风者》尽力了,依然很难追得上观众。
问题,个性与共性
而从市场角度来说,《追风者》也确实很难得到环境加持。
甚至平台本来应该是希望,该剧能给市场环境一些加持的。
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该剧并没有什么出圈的话题。这一方面是该剧相对严肃的叙事风格影响,宣发人员也没有提炼出真正有传播度的话题点;另一方面,市场的冰冷,让很多宣发动作的性价比极低,很难打开局面。
剧情上缺乏传播点,演员话题也很难出圈。诚然,这或许也有该剧在选角上使用流量演员,而导致了打开路人盘存在难度。
但客观来说,演员话题也得不到多少实际表现的有效支撑。在内容存在客观问题的情况下,他们没能通过自我创作来为人物提供动机。
王一博适合魏若来这个人物,如导演在采访中说的,他“把王一博的劲儿放在了魏若来身上”。也确实能看到演技上的进步。
但在更高要求的情绪处理上,依然能看到他在表演上的局限性:比如求职成功后醉酒,很难看出他是狂喜而饮,更像享受酒的味道。此前搜狐娱乐曾撰文分析过他此次表演上的得失。
沈近真本身人物的混乱,让李沁的刻画也只能流于表面。
具体来说,她适配了沈近真大家闺秀的一面,甚至“贫血”都显得可信,但作为战士无论形象还是气质都显得薄弱;角色的要求或许也超出了她的能力,试图展示热血,表现出的却是操切急躁,人物也显得不讨喜。
王阳适合导师类的角色,但对于沈图南这个角色,他的派头显得过于自负、冷酷和志得意满,而少了文人气质和理想主义色彩,很难看出其与《叛逆者》陈默群、《一路朝阳》黎光等以往角色的区别。王阳似乎也陷入了同龄演员常见的自我重复与表演套路化。
《追风者》的问题是有特殊性的,一个精品剧的底子,最终没能打响。
但解剖这只麻雀,也能看到行业存在的某些客观的共性问题。
首先是执行层面屡屡“变味”。从策划到剧本,《追风者》的故事直接降级,因为编剧需要以情节点来衔接情绪和事件,而《追风者》的故事里有不少老掉牙的“滥手”。做惯了“行活”,行业在剧本层面依然敷衍,这也是谍战、悬疑剧精品率低的原因。
其次,行业对市场的观察往往存在误判,无论选角还是题材定调,《追风者》有很多来自制片方的扣分点。有时候,让创作者做想做的,反而是出精品的快车道。
《追风者》的慢热,是市场冰点期的无奈,但更是内容行业的自我局限与长期问题使然。
在这个剧集市场寂静的春天里,该剧或许很难成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