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0月22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行,世界科幻大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科幻文化主题活动,此次是这一盛会首次走进中国。成都也因此成为亚洲第二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
10月21日晚,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雨果奖”也将在成都科幻馆揭晓。此前曾经获得过雨果奖的中国作家科幻作品包括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本届科幻大会是否会有中国作家获雨果奖广受关注。
今年,共有5名中国作家的科幻作品入围雨果奖,其中江波的《命悬一线》、任青的《还魂》(英文版)、王侃瑜的《火星上的祝融》、鲁般的《白色悬崖》入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海漄《时空画师》入围“最佳短中篇小说”。此外,《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一卷)》入围“最佳相关作品”。
其中《命悬一线》讲述了中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出现事故时营救外国宇航员的故事,故事中有大量技术细节描写,独具特色。在世界科幻大会召开之际,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该篇入围小说的作者,中国硬科幻代表作家之一的江波进行了采访。
图/受访者供图
因读者喜爱入围雨果奖 科幻作家最重要的特质应当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是何时知道自己的作品《命悬一线》入围2023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的?对于这次入围雨果奖,请问你有什么感想?
江波:公布入围的时候知道的,具体日期记不清了。对于入围,当然是感到非常欣喜,雨果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科幻奖项,也是全球知名度极高的科幻奖项。这一次以中文作品入围,可以看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契机,是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一个展示。
新京报贝壳财经:作为在科幻界耕耘已久的科幻作家,你有许多成名作品,请问在众多作品中,《命悬一线》为什么能够入围雨果奖?
江波:雨果奖是第一次以中文作品入围,对于中国的作者来说,之前要入围雨果奖,首先要翻译为英文,然后要和众多优秀英文作品竞争,所以入围并不容易。《命悬一线》能够入围,大概有很多中国读者比较喜欢它吧。毕竟雨果奖是一个投票的奖项。
新京报贝壳财经:能否谈一谈,你最初是为什么走上了创作科幻作品的道路?你认为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什么?
江波:我走上科幻道路有两个因素,第一,是我小时候阅读了许多科幻小说,种下了一颗科幻的种子,第二,是在上大学期间,参加了科幻世界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征文比赛。总的说起来,应该是兴趣驱动吧,我对科幻的东西一直很感兴趣。
科幻作家最重要的特质,应当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知识越是成体系,越是理解得深刻,也就越是能够生发出富有意义的想象。
文化是社会现实的反馈 未来是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
新京报贝壳财经:10月18日,世界科幻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你对于本次大会的召开有何期待?你认为世界科幻大会在中国召开有何意义?
江波:期待能有中文作品可以获奖,也期待它成为一场交流的盛会,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国科幻进一步发展。世界科幻大会在中国召开,意味着中国对于世界始终打开大门,愿意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期待着,能够把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促进世界对中国的更多了解。
新京报贝壳财经:随着《流浪地球2》、《三体》等的火爆,有观点认为2023年是中国科幻“元年”。对于国内科幻行业的发展现状,你怎么看?
江波:中国科幻发展有漫长的历史轨迹。元年的提法,大概是为了新闻价值。三体的流行,已经有快十年了。近些年科幻电影的异军突起,的确给中国科幻注入了新的力量。我认为未来的十几二十年,应当是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它对应着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全面发展,文化从来都是社会现实的反馈。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的作品《移魂有术》在2021年被改编为电影《缉魂》,能否讲一讲你对于科幻文字作品影视化的经验?
江波:这个并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因为科幻作品的影视化,肯定会越来越多,对于作者来说,大概最重要的事,还是写出有自身特色的优秀科幻小说。影视化的问题,应当留给影视圈的同仁来做。
新京报贝壳财经:请问科幻本身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哪些联系?科幻作家能够在社会发展中肩负哪些责任?
江波:科幻作家的唯一责任,就是写科幻小说。所有的文学都是社会现实的某种映射,科幻也不例外。只不过它会把视野投向未来。科幻小说家作为群体对于社会发展并无特定的责任,但是对于个体来说,如果某些科幻小说家同时具备了未来学家的特质,那么他的确可以对于未来社会发展指点一二,参与到更现实的社会构建中去。
科普和科幻都是对科学的发扬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认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品中,“科学”的成分与“幻想”的成分应该怎样分配才合适?你更倾向于重“科”还是重“幻”?
江波:凡是使用了科学概念的小说,都可以归为科幻小说。并不是说这个小说中科和幻一定要有怎样的配比才最合适。我们应该放开心态,让作者创作最适合自身的小说。只是,在所有的科幻小说中,有一部分具有未来主义的倾向,它往往基于非常扎实的科学基础,展示的想象也非常符合逻辑。这类小说,可以认为是科幻小说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除了提供娱乐价值,还能够对未来社会进行展望,提供更多的社会价值。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你看来,科幻与科普、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江波:科学是一切的基础,我们当前的时代,可以认为是科技时代,科学理解之下的技术发展迅猛。科普则是把相关的科学知识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科幻是给大众提供一种娱乐内容。这三者间,科学是主体,科普和科幻都是对科学的一种发扬,而科普和科幻之间,则是交融的关系。科幻小说在不知不觉中就在进行科普,而科普则不断地扩大着科幻小说的受众群体。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怎么看从去年年底到今年火爆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及其他飞速进步的技术?许多科幻作品中的桥段未来会成真吗?如果自己作品中的技术描写被现实“超越”,你会有何感想?
江波:人工智能在短期内会取代许多重复性的脑力工作,这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则尚未出现,但我认为用不了太久,我们也会看到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出现。自己作品中的技术被现实超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因为科幻作家描述的东西,往往会超越现实许多。就算是人工智能大模型,也没有到科幻作家所想象的那种全能机器的地步。
新京报贝壳财经:展望国内科幻产业的未来,你的愿景是什么?
江波:中国科幻必将和中国的国运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科幻也一样。追赶和超越,是当下中国科幻的主要命题。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出现享誉世界的科幻形象,中国的科幻创作者,会向世界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记者联系邮箱:luoyidan@xjbnews.com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