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提交的两会议案中,朱华荣提出了《关于建设面向未来智慧交通的混合现实大科学装置的建议》《关于完善汽车数据产权立法的建议》等相关建议,致力于促进汽车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新质生产力。
建议完善汽车数据产权立法
随着汽车行业由“硬件主导”到“软件定义”的发展,汽车的属性已由“单一工业品”变迁至“新数智空间”产品。与之相伴的,是难以预估的信息和数据安全问题。
截至目前,国家已出台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等法律法规,但仅明确了部分汽车数据为个人信息,对其他数据的性质,以及汽车数据中非个人信息的范围和权属并未进行明确。
对此,朱华荣建议:“应进一步在汽车行业落实《数据二十条》规定的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立的数据产权规则,促进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同时,应明确汽车数据中个人信息的界限,比如车辆自身及零部件工况类数据,道路、天气等与外部环境有关的数据,无法识别到具体个人,应不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不仅面临复杂的数据安全形势,还伴生着极复杂交通场景恶性事故、大规模网络入侵与操控等新风险和新问题。在这一领域,目前各汽车强国均已建成或在建集成车、路、云全交通要素在环的未来交通混合现实大科学装置(大型驾乘模拟器),但我国在该领域暂空白。
“建议联合多方建立产学研用融通平台,依托平台共建共用国际领先的驾乘模拟大科学装置及配套软件库、场景库,填补国内空白,并将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以保障资源投入。”朱华荣说。
与华为正进行合作协议的细化沟通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2024两会热词背后,不仅代表着新能源、智能化已是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下长安汽车等车企们的业务重点。
去年11月底,长安汽车与华为达成了合作意向,并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经协商,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华为新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
“目前,(我们)双方正在进行合作协议的细化沟通,各项相关工作均按计划顺利推进。”朱华荣告诉记者。
在新能源领域,2024年长安汽车将推动长安启源、深蓝汽车、阿维塔三大智能新能源品牌共同发力。据朱华荣透露:“今年将陆续投放阿维塔旗下第二款SUV E15、中型轿车E16、数智新汽车E07、深蓝硬派SUV G318、深蓝C857、长安启源C798等9款新产品,全面优化长安汽车产品供给结构。”
在发力智能化和新能源的同时,长安汽车全球化战略也正在推进中。朱华荣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海外有2500万~3000万辆的市场机会。
在去年发布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后,长安汽车在泰国市场推出了DEEPAL S07和DEEPAL L07两款新能源产品,并启动长安泰国基地建设,一期设计产能达10万辆/年,计划在2025年一季度投产,带动产业链协同出海。
“下一步,长安汽车将继续加强海外市场、渠道、营销、服务四大体系能力,做好全面走向海外准备。同时构建“1+5+2”全球战略布局,建立东南亚、中南美洲、独联体、欧洲、中东非洲五大事业部,推动本地化运营。”朱华荣表示。
在投放新产品层面,今年长安汽车除了在东南亚市场导入阿维塔11、Lumin、CD701等7款以上新能源产品外,还将在欧洲市场导入阿维塔11、深蓝S7、C327等新能源产品5款以上;并加快进入澳新、南非、以色列等空白市场,预计出口量将达到50万辆以上。
“2024年没有最卷只会有更卷”
当下,在汽车消费领域,“价格战”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将有202款新品上市,其中新能源产品有152款,占比近75%,XEV(电动汽车品牌)新品有63款,占新能源新品数量40%以上。
“2024年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逐步从‘价格战’过渡到‘淘汰赛’。”朱华荣告诉记者,预计2024年销量TOP10的车企将占据接近85%的市场份额,未来几年80%的品牌将关停并转。
对接下来全国汽车消费的趋势,朱华荣判断:“从政策上看,国内产能监管持续加严,将进一步清退无效产能、加速兼并重组;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稳定燃油汽车消费,刺激国内汽车消费。预计未来5年,中国汽车市场平均增速为2%~3%,新能源渗透率平均增速为13%。”
在朱华荣看来,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几乎每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或车企的新能源业务)都面临制造成本高、运营成本高、规模效应未显现、单车利润低的窘境,处于持续亏损阶段;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复杂化和日趋白热化;中美关系长期博弈和地缘政治。
正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为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最大的保障,海外市场的拓展有望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会。”朱华荣认为,从电池供应商到充电设施建设商,从智能硬件制造商到软件开发商,都有机会参与到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获得新的商业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