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首个签署的协定便聚焦于科技合作——《中美科技合作协定》。44年来,它一直指引着中美两国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见证了中国基础科学和科技由弱到强的过程,美国也接纳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科技人才,以此意义自然不一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周晨,原文标题:《关键时刻延期6个月!44年的〈中美科技合作协议〉到底有多重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2023年8月27日,《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将迎来期满。
按照惯例,中美双方将进入续签工作。可美方在临近关头提出了异议,暗示着可能考虑终止这项具有44年历史的重要协定。中美科研合作关系或将因此走向十字路口。
8月24日,也就是美国当地时间周三(8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正在寻求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短期延长六个月,以便有利于谈判。
书写历史,改变无数人命运的重要协定
1979年1月底,邓小平接受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和夫人的邀请赴美访问,在这一次的访美之旅中,邓小平与卡特正式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STA: US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实现了双边官方合作“零”的突破,意味着中美在科研领域的合作将有实质性的进展。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规定了两国政府之间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宗旨、原则、范围、内容、组织形式以及相互权利与义务。总协定的有效期为5年,每次续签延长5年。
在此后长达44年的中美科研合作中,这份协定在农业、能源、空间、卫生、环境、地学、工程、教育交流等科技领域等多个领域的中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一年前,也就是1978年3月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技术的地位以及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作为当时在科学技术领域首屈一指的国家,自然也成为了中国交流和学习的对象。
1978年年底,中美两国正式宣布将在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政府间科技合作的最大阻碍得以解决。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的重要意义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规定了中美双方交流的目的、形式、领域、宗旨、机构、有效期等。作为一份总领式的协议,这份协议为后来中美科技合作奠定了一个“平等、互利互惠”的基调。
在《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中,双方提到“可在农业、能源、空间、卫生、环境、地学、工程和双方同意的其他科学技术和科技管理,以及教育和学术交流方面进行合作”。
包括了如下六个主要方面:
一、互派科学家、学者、专家和留学生;
二、交换科学、学术和技术情报及文献;
三、共同制定和执行计划与项目;
四、共同研究、发展和试验,以及合作单位之间交换研究成果和交流经验;
五、组织联合训练班、会议和讨论会;
六、双方同意的其他科学技术合作形式。
中美都在双方合作中成为受益者
此后的44年内,《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中美科技领域的交流提供了框架,减少了合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得科研项目得以更快速、更高质量地进行。
不仅如此,该协定为中美两国在科研领域搭建了合作平台,鼓励科学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跨国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
2018年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
然而,今年6月美方有关部门“强烈建议”不再更新这一协定,也导致该协议至今未被续签。对于反对更新《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的人来说,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不过“废止”声音涌来的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和决策者认为,废除《中美科技合作协定》是“愚蠢”的,因为双方都能在科技合作中受益。
参考资料
1.段瑞春.合作与交锋——《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知识产权谈判回眸[J].科技与法律,2003(02):15-22.
2.Trends in U.S.-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