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琪
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快递新规”)自3月1日施行以来,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服务设施,否则将面临3万元以下的罚款”的规定成为讨论的焦点。
在消费端,快递新规的实施切实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在之前,未经收件人允许就直接将快递放到快递柜或驿站的情况屡见不鲜,不仅为消费者增添了不便,还很容易造成快递丢件等问题。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或者农村人口而言,快递送货上门的需求更加强烈。快递新规让消费者重新拥有了自主选择权,让这些有送货上门需求的消费者得到应有的服务。
然而对于快递员来说,更严格的新规极大增加了一线从业者的工作量。据从业者称,“原来一天能送500件,按照新规现在只能送100件,收入大不如前”“以前30分钟就能送完的快递,现在每个都打电话,12小时才全部送完”,更有快递员得知新规后离职。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财力成本,新规后的派送工作都让快递员苦不堪言。
快递新规的本意是要提升快递市场的服务质量,然而这中间所需要的成本需要有人来承担。近年来,快递行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然而企业间市场竞争激烈的结局是快递单价被不断压低,压榨着快递员的工作量和消费者的服务权益。
因此,不能把企业降本增效转移成快递员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也不能把新规落实的压力全都落给一线派送的快递员。在保障快递行业服务质量的出发点下,需要结合市场现实,探讨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形成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或许,可以消费者一个机会,由其自主选择“送货上门”或“放驿站快递柜”。假如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从源头就设置好投放选项,将不同需求的快递件分类,由消费者根据需求选择服务和价格进行差异性投递,可以一定程度减少快递员派件的工作量,缓解当前的尴尬矛盾。对于企业来说,要优化服务机制、考核奖励机制,也可以优化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电联等方式增强派件效率。
打通快递配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快递包裹更顺畅安心地送达消费者手中,是快递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升快递服务质量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工程,快递新规的实施只是起点,期待快递行业逐渐规范化、人性化、精细化,助力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