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课间十分钟”回来了吗?2024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不少代表委员的议案和提案,都关注学生下课出教室难问题。
据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关注小学生“厕所社交”,从落实政策执行、细化司法规则、优化校方保险、多方联动协同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襄阳第四中学党委书记李静建议划清学校安全责任界限,明确轻微伤害免责范围,引导家长理性维权;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开展专项教学督查、恰当分配学科课时、合理界定安全责任、完善家校共育机制。
半年之前,“课间十分钟”曾经引发全国讨论。令人遗憾的是,从实际情况看,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不少学校动静不大。比如禁止孩子课间进行室外活动,甚至要求学生除去洗手间外,不能随意出教室活动,以至出现孩子只能在厕所里说话交流的怪象。这种做法不仅剥夺孩子的正常休息权,也不利于孩子身体心理发育。代表委员再度为“课间十分钟”呼吁,既是为学生健康成长着想,也是对“课间十分钟”执行不到位的批评。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学校是第一执行人。教育部三令五申,社会舆论不断发出呼声,学校和老师不可能不知道课间休息对学生的重要性。之所以贯彻不力乃至充耳不闻,一是重视不够,一是怕担责任。按照现有法律规定,一旦出现校园安全事故,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不够明晰;在进行责任认定和解决纠纷时,学校、教师材料举证难度相对较高,往往比较被动。所以一些学校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干脆不让学生下课出教室,以此最大程度规避责任,避免承担风险。另一方面,虽然绝大多数家长支持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但一旦孩子有一点磕磕碰碰,部分家长对老师和学校不依不饶,甚至提出高额赔偿。“我家子涵怎么了”之所以成为网络热梗,就是现实中确有类似家长存在,导致学校和老师对课间十分钟开放心存顾虑。
有风险不是逃避的理由。学校和老师困于“安全责任”,亟需破解之道。无论是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校园安全法”,明确划分安全事故责任,还是建议家校各方改变教育观念,代表委员的议案和提案无不具有针对性。在“课间十分钟”实践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不妨出台具体方案,明晰各方权责,将课间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畴;司法机构也可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学校在尽到教育管理责任的情况下,发生意外伤害后的责任认定。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体现的是教育理念和责任担当,考验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能力。只有各方一起出力,孩子才能在课间真正眺望蓝天,自由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