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跟着节气过日子。今天(3月5日)进入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此时,春雷乍响,蛰伏一冬的昆虫开始活动,春风送暖,到处是万物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民间有祭白虎、吃梨、炒豆等习俗。中国天气网特别推出惊蛰节气风俗图鉴和惊蛰全国天气地图,看看这个节气怎么过。
惊蛰这样过
吃梨炒豆祭白虎 远离是非和疾病
惊蛰时节,天气回暖,春气萌动,万物生长。惊蛰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节气,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的风俗都与祈福有关,人们以不同形式祈祷远离是非和疾病。
此时,天气刚刚回暖,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在中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吃梨有两层含义,一是来自“梨”的谐音“离”,惊蛰日这一天,人们吃梨有远离疾病的寓意;二是惊蛰到来,仲春即至,温差变化大,且天气干燥,此时吃梨还能润肺生津。
在山东,民间有惊蛰吃烙饼的习俗,人们用粮食烙饼产生烟,寓意用烟熏死害虫,祈祷今年的粮食可以丰收。
“一雷惊蛰始。”古人认为惊蛰是雷声引起的,人们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环击打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也有传说惊蛰这天,天庭雷神会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击“人间之鼓”,提醒人们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随着气温回升,阳气升发,人们上火发脾气的现象变多。为了避免是非口舌之争,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还有一些地方有“惊蛰打小人”的习俗,以祈求消灾解困,化险为夷。
“雷惊蛰虫醒,大地万物苏。”惊蛰时节,各种虫蚁出动,为了保佑庄稼丰收,人们有惊蛰日吃炒豆的习俗,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爆炒,在锅里炒出噼啪之声,这个声音就像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所发蹦跳声音。炒豆响声大,寓意把害虫赶走,保佑五谷丰登。
惊蛰看天气
北方气温起伏 南方雨水增多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在诗人笔下,惊蛰节气唯美而富有生机,此时,春雷乍响,动物惊醒,雨水增多,万物沐春。
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惊蛰期间天气地图来看,常年此时,我国大部虽天气回暖,春意渐浓,但冷暖空气仍会“纠缠不休”,气温波动起伏,需根据气温变化合理调整穿着,适当春捂,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大部、新疆北部等地天气依旧寒冷,当有冷空气活动时风雪较强,需注意防风防滑,预防感冒。
随着天气转暖,北方沙源地土壤解冻,沙尘天气进入高发期。像新疆南疆盆地到甘肃北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等地在常年惊蛰期间易受到冷空气侵扰,大风或沙尘也逐渐增多,出行需做好防风防沙准备,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
受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春雷惊响,降水日数增多,可能出现连阴雨天气;而江淮、江南、华南等地随着天气回暖,雨水逐渐增多,平均降水量大多超过10毫米,春耕工作也将自南向北陆续开启。
“春风春雨化春意,惊蛰惊雷藏惊喜。”惊蛰用温暖和春雷唤醒天地万物。在这个时节,心怀向往,努力耕耘,期待收获美好明天。
上一篇:好新闻,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