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年《解忧公主》杀青后,袁弘和张歆艺又紧接着合作了两部戏。
袁弘追得很猛,张歆艺一直拒绝。
她一方面担心戏里的感情影响了判断,二是因为自己“不金贵”,觉得袁弘“应该拥有更好的生活,更自由或者更好的女孩子去和他在一起”
后来袁弘拍《真正男子汉》,在最苦最累的时候,本能地想到张歆艺的笑声。
“我这辈子没吃过那样的苦,她的笑声会让我很愉悦,所以节目一结束,我就找到她。”
他给张歆艺做了一顿饭,把自己的感受和盘托出。
因为“你是精神上认可我,你认为我在精神上愉悦了你”,张歆艺和他在一起了。
结婚时,袁弘宣誓:我会试着理解你。
张歆艺怀孕后,他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全程陪护。
孩子出生后,他每天早起准备早餐,为了让张歆艺多睡一会,会悄悄抱走孩子,餐后的清洁工作也包揽下来。
张歆艺的脖子不舒服时,他会放下正在看的球赛,马上帮她按摩,还帮她剪脚指甲、穿鞋,极尽宠爱。
同样当妈不久的朱丹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在自己的丈夫不会做家务、照顾孩子,她问张歆艺“袁弘做家务时心里会忐忑吗”。
张歆艺则回答:“从不,老公不都这样吗,这是一个标配吧。”
结婚生子影响了事业,张歆艺曾一度苦恼接不到工作,袁弘宽慰她:“你在喂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她提出想在母乳6个月的时候复出拍戏,婆婆当下就表示了反对。
袁弘立马站出来帮老婆说话:
你看所有的家庭,包括我们身边的朋友,老公在外面,老婆一个人在家里,这个家庭就失去平衡,到最后基本下场就是离婚。
在婆婆的传统认知里,母亲应该尽可能多地陪孩子长大,小夫妻则认为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同等重要,都需要均衡工作和生活。
袁弘拍戏时,张歆艺带孩子去横店探班,他会在酒店煲好一锅汤等她来。
张歆艺参加《妻子的浪漫旅行》时,袁弘鼓励她“多认识一下新朋友”,一个人在家里带娃,每天记录孩子的吃喝拉撒。
张歆艺曾问袁弘,如果自己放下工作回归家庭,没有经济收入反倒要增加花销,是否还能得到尊重。
他说:“我现在尊重你,也不是因为你事业好。”
他打心底里尊重和理解妻子,而当全世界都在夸他是好爸爸、好丈夫,他却只说:这是因为我的另一半足够好。
袁弘生日时,张歆艺安排他去拿快递,盒子里其实是给他的惊喜——他想要很久却一直舍不得买的机车头盔。
疫情严重时,在武汉出生长大的袁弘非常焦虑。
张歆艺给他做热干面,请袁弘的发小录视频跟他聊天。他靠着张歆艺的肩膀流泪,感动又感激的复杂情绪难以言表。
出于爱和理解的想你所想,使得这段婚姻无比耀眼。
张歆艺曾说:“我为你付出,你也为我付出,这种情分才是陪伴一生的,最珍贵的东西。”
前段时间,这对夫妻产后第一次单独旅行,张歆艺坦言生孩子之后“被强烈地改造了”。
“我也很幸福,但我幸福的代价有点大。”
她每天睁开眼都是生活的琐碎,一天定十个闹钟处理不同的事。这让屏幕前很多宝妈都狠狠共情。
“我也想把这些支离破碎的东西扔掉,但我发现我是扔不掉的,当然我也不会扔掉。”
袁弘满含愧疚地看着妻子,问她希望自己做什么调整,抚摸着她坚强外壳下脆弱敏感的心。
张歆艺对袁弘说:“如果生活要毁掉谁,我不希望那个人是你。”
他回答:“但我希望,我们都不要被毁灭掉。”
纵使有丈夫的主动承担和帮忙,婚姻看上去幸福美满,也无法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折磨中幸免。
而这,恰恰也是婚姻的真实面貌。
所幸的是,他们一直互相扶持、理解,同时保持坦诚、理智和独立。
节目最后,张歆艺说:
“这个社会需要公转,但同时你需要自转,只有你做自己的时候才有光芒,没有光芒你无法吸引对方。”
她喜欢看书,萧红是她最爱的女作家之一;
她常和冯小刚互相分享好的文章和音乐;
她热爱摄影,到哪都背着相机,她镜头下的人物总充满张力;
她曾借给郭柯100万拍讲述慰安妇现状题材的电影《二十二》,一众明星免费帮她赚吆喝;
她自导自演过一部电影,从而掌握了这个产业的运行逻辑,便只接想拍的戏,看到喜欢的小说和人物就主动联系制片方争
因为婚姻和生育,她焦虑得很真实,但她也从未真的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
成长和婚姻,都是苦与甜并行的。
我从张歆艺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巧妙的弹性。
她受过创伤,但从不吝啬爱意,总是无比热烈。
但她又不失理智,并不完全沉溺,一旦违背她独立的自我,就会洒脱地抽离出来。
她很独立能干,但也常示弱撒娇,不在婚姻里孤军奋战。
她肯定伴侣的同时,也肯定自己的优秀,抱怨生活的同时,也感恩它的馈赠。
她在婚姻和自我之间,找到了一种很高质量的平衡。
她将健康的关系总结为“归属感”而非“依赖感”,就像舒婷的《致橡树》中所说: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或许就是她能够兼顾不同角色,又能活得从不委屈的处世灵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