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甘认为,要是顶着个性化头像去评论会被人记住,“如果跟别人刷帖子重合度高,就会很有辨认度,但如果你是momo,别人就无法知道哪个momo是你。”
也有网友认为,利用momo“隐身”是多此一举,“只要自己在互联网上当一个小透明,自然没有人会找到你”。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不少平台在用户登录时会将“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等作为默认选项。在算法推荐下,小刘曾刷到过熟人发的帖子,“点赞量也不高,也不是我经常看的类型,不知道怎么就推给我了,感觉很危险。”正因如此,她选择加入momo。
小潘也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她提到,许多社交媒体平台会以“可能认识的人”的方式把你推给陌生人,而推送依据可能就是你选择的个性化头像。如果设置成momo,就不太会有这方面的隐患。
数量庞大的momo们不再有诸多顾忌,他们更大胆地发言,甚至将生活中的戾气带进评论区。如果有人持不同意见,还有可能遭到一群momo“围攻”。即便想抓住“始作俑者”,也会因难以辨认身份,让其他无辜的momo跟着遭殃。
“一mo做事,万mo当。”用着统一的头像和昵称,享有极大的评论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身份监控。
连头像都没有的“隐门” 最大限度降低存在感
“momo的名声越来越差,我只想当一个网络小透明,并不想背负那些骂名。”22岁的静静选择从momo投身“隐门”。
如果说momo尚有色彩,在互联网上还有痕迹存留,“隐门”则是一个完全透明的存在,可以做到完全隐匿:空白的头像、空白的昵称都与背景融为一体,只剩评论会展示出来。
“之前我自己还是momo的时候,有段时间私信会莫名其妙地被骂。”静静想,当时一定是有其他momo在别人的评论区乱发言,别人又找不清具体是哪个momo,所以自己就躺枪了。
北青报记者观察发现,由于一些momo仗着匿名就随意发言,甚至言语攻击别人,导致其他momo无故被投诉、被拉黑、被各种与自己无关的人私信谩骂……
静静表示,其实momo并不能完全隐匿自我,依旧存在的头像和昵称还是呈现了一定的个性。
粉色小恐龙在逐渐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五颜六色的、戴眼镜的、倒立的、戴金链子等各种样式,相当一部分的momo更换配色、配饰,凸显出了集体中的私人订制。
“退出momo,加入‘隐门’,我就不信谁还能搜到我。”前些天,小潘退出了加入半年的momo大军,正式成为“隐门”中的一员。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隐门”比较难设置,空白昵称只能从评论区复制粘贴,里面还有很多特殊的符号和空格键,不过也正因难设置,它比momo更难搜到本人。
小潘说,以前自己发帖子,也会有很多网友点进她的主页在帖子下留言。但其实她并不想让别人点进自己的主页,所以换成了“隐门”。
“这样一来,别人就不容易注意到我的头像,空白昵称又和背景板融为一体,有人就算想进也很难点到主页。”小潘说。
白天还可以伪装,但“隐门”在手机的“深夜模式”下便会显露原形,于是全黑、半黑半白、半隐等多种形态的“隐门”在互联网上出现。
声音
年轻人为何追求“身心”分离?
21世纪初,不同于千篇一律的momo,在社交软件的萌芽时期,年轻人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彰显自我的标识。
年轻男女在有限的选择中挑选凸显自己的头像,紫头发的轻舞飞扬、齐刘海的棉花糖、戴墨镜的独行者、棕色长刘海的追风少年等在互联网中风靡。
当时的网民都拥有一个卡通头像,没人知道头像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人。
2010年前后,社交软件开始允许自定义头像,年轻人不再拘泥于用经典头像来表达个性,取而代之以各种新鲜的表情包、萌宠、偶像的图片:经典微笑天空头像、极强滤镜加伤春悲秋的文案的非主流头像、中二的二次元漫画头像、酷酷拽拽的互联网帅哥美女的头像……
随后,个性头像、个性空间、个性签名……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成为了网民的追求。
采访中,北青报记者发现,现如今不少加入momo的年轻网友也只是图一时热闹,过段时间又会换成其他的。
“这种精神不止于头像,年轻人不停地换桌面,不停地调字体和各种屏保设置,但当新鲜感、蜜月期一过,大家对网络上各种新生事物的新鲜感便逐渐消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昕认为,momo的一度兴起与起初网民在有限的选择中挑选头像的情况有些类似。
曾昕进一步解释称,用户可以在有限的选择中自由挑选,这其实是一种回归。年轻人主动选择了一个介于完全自我和完全隐身之间的过渡地带。不过如今的情况跟早年社交软件的区别是,媒介可供性的变化,人们的可选择性变多了,明明有很多的选择,但却选择了一种隐藏自己的方式。
“加入momo也是年轻人在预防可能的网络暴力,是大家对自己言论安全感的一种保护,规避二次传播的风险。”曾昕还认为,起初选择加入momo的年轻人是有一定的表达欲或想要追求对某些事件的话语权的,但他们又不想陷入被搜索的风险,所以他们进一步延伸,变成了连头像都没有的“隐门”。
在她看来,年轻人退mo入隐,可能是momo还不足以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自由,而全隐身的状态给予了他们更多的随意性。“比如在网络中他可以选择旁观或者不参与,但是这不妨碍他在遇到某一个非常感兴趣的议题时,也跟着讨论、助威或发表言论。”
“我身边出现过一种情况,老师第一次上课,有学生顺着他的昵称搜到了他的社交媒体账号。工作时间被扒出私人属性,就会有一种很尴尬的心理。”曾昕表示,很多人在互联网上是为了娱乐和休闲,诉求并不一定是为了吸引更多粉丝,如果这个时候娱乐身份被认识你社会身份的人“识破”,心理体验就不会太好。
而“隐身”恰恰可以做到娱乐身份和社会身份相对分离,给予个体最大限度的“冲浪”自由。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实习生 宋铖婧
上一篇:杨幂与王俊凯的绯闻引发争议
下一篇:奥迪哪款车性价比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