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死因探秘:谁是幕后黑手?
在历史的长河中,兰陵王高长恭宛如一颗璀璨却转瞬即逝的流星,以其卓越的战功、绝世的容颜和悲剧的命运,成为人们千古传颂与探究的对象。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其死因更是迷雾重重,引人深思。究竟是谁,将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寻兰陵王死亡背后的真相。
出身显赫却坎坷的开端
兰陵王高长恭,出身于北齐宗室之家,是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这样的出身,本应让他尽享荣华,仕途顺遂。然而,其生母地位卑微,这一先天劣势使得他在早年的仕途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母亲的身份常常决定着子女的命运走向。高长恭虽为皇室贵胄,却因母亲的缘故,在皇族中处于边缘地位。
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他的兄弟们早已在朝堂崭露头角,如四弟高孝琬在天保元年(公元 550 年)就受封河间王,而高长恭直到天保八年(公元 557 年)才被授予通直散骑侍郎这一闲职,可见其早年的落寞。但高长恭并未因此沉沦,他凭借自身的努力,不断学习治国文章,在北方抽空整顿学术、整理经书,其勤奋好学的品质在民间广受称颂,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邙山之战成就威名
河清三年(公元 564 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联手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然而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多次进攻均被北周军队击溃,局势岌岌可危,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高长恭挺身而出。他头戴 “大面”(某种面具),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如同一把利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其势如破竹,一路所向披靡,竟直杀到洛阳城下。由于他戴着面具,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关键时刻,高长恭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认出是他,顿时欢呼起来,随即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勇猛攻击打得措手不及,大败而逃。
这场战役的胜利,意义非凡。它不仅解了洛阳之围,更让兰陵王威名远扬。齐人对他的英勇赞叹不已,用当地民间舞曲歌而蹈之,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兰陵王入阵曲》。此曲悲壮激昂,生动地描绘了兰陵王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与英勇无畏,成为了对他卓越战功的永恒赞歌。此役之后,武成帝封赏兰陵王高长恭为尚书令,他也因此成为了北齐的英雄,其声名达到了顶峰。
功高震主引发猜忌
随着兰陵王战功日益显赫,他在军中的威望与日俱增,逐渐引起了北齐后主高纬的猜忌。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但在对待可能威胁到自己皇位的人时,却毫不手软。
河清四年(公元 565 年),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出于关心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 兰陵王听到皇弟如此关切自己,内心激动,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本意是表达自己对国家(即皇家之事)的忠诚,将国事视为自家之事,才会不顾生死冲入敌阵。然而,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在小心眼的高纬心中种下了猜忌的种子。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在高纬看来,“家事” 只能是自己的,兰陵王作为臣子,说出这样的话,似乎有将 “国事” 据为己有、想要取而代之的嫌疑。从此,高纬开始对拥有兵权的兰陵王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在定阳时,高长恭的幕僚相愿发现他有敛财行径,推测其是因为恐惧功高震主,想用贪污这种方式来降低自己的名声。高长恭承认了这一点,相愿却指出,朝廷若是已经猜忌他,那么贪污之事反而会成为处罚他的借口,这样做不仅求不到福,反而会招来更大的祸患。高长恭惊恐不已,跪下求相愿给想办法。相愿建议他装病在家,不要理会政务,以避锋芒。高长恭虽决定采用此计,但内心深处,作为高姓子弟,他难以做到对朝事完全袖手旁观。后来,南陈进攻江淮地区,高长恭担心会再次被任命出征,叹息说:“我去年脸肿,现在为何不发病!” 从此,即便真生病了,他也不再积极治疗,试图以此来远离朝堂纷争。
毒酒赐死的悲剧结局
武平四年(公元 573 年)五月,后主高纬对兰陵王的猜忌达到了顶点,最终决定痛下杀手。他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面对毒酒,满心悲愤与不解,对他的王妃荥阳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 郑氏回答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 高长恭绝望地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 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皇帝的心思难以捉摸,一旦被猜忌,臣子往往百口莫辩。
高长恭深知自己的命运已无法改变,在这生死关头,他将所持的大量债券都付之一炬,显示出对身外之物的不屑与洒脱。随后,他饮下了毒酒,结束了自己年仅三十余岁的生命。他的死,标志着北齐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将领,也加速了北齐王朝走向覆灭的进程。
兰陵王之死的背后剖析
从表面上看,是北齐后主高纬的猜忌与昏庸直接导致了兰陵王的死亡。但深入探究,这背后反映的是封建王朝中皇权与将权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任何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因素都极为敏感。兰陵王高长恭战功卓著,在军中威望极高,这无疑让生性多疑的高纬感到芒刺在背。即使兰陵王并无谋反之心,但他的存在本身,就对高纬的皇位构成了潜在威胁。
此外,当时北齐朝廷内部政治腐败,奸佞当道,权力斗争错综复杂。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兰陵王作为正直且有能力的将领,难以在朝堂中找到坚实的支持。他的忠诚与战功,在小人的谗言和皇帝的猜忌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可以说,兰陵王的悲剧,是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与政治漩涡中的无奈挣扎,是封建皇权制度下无数忠臣良将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
回顾兰陵王的一生,他从出身的坎坷中奋起,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却最终倒在了自己人的猜忌与阴谋之下。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与无常,也让我们对这位英勇而又无奈的传奇人物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与惋惜。如今,虽然时光已过去千年,但兰陵王的故事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引发着后人无尽的思考。
下一篇:北京首次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