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古装剧结合传统文化并非新鲜事。而如今,更多剧集在把传统文化融入故事本身。
近期播出的《藏海传》就是借题“堪舆营造”来讲权谋故事,而这并非孤例。
此前《梦华录》中的宋代茶艺,就是女主赵盼儿的看家本事;还有《为有暗香来》里的香药技艺,《国色芳华》中的植物制香,《蜀锦人家》中的织锦等,文化元素都与叙事有了更深入的结合。
接下来的待播或筹备项目中,类似的作品还在增加。
这是古装剧创新的一步好棋吗?要结合市场认可度日益提高的传统文化讲故事,古装剧应该做到什么?
为何“真香”?
传统文化与古装剧的结合,对行业其实并非新课题。第一步融合,开始于近些年来许多剧集在服化道、美术、特效等方面大量汲取东方美学。
在这方面形成共识,或许始于2018年的《延禧攻略》爆火,该剧中对传统服饰、礼仪等方面的复刻,形成了观众的爆发式话题和全新的内容期待,如南京绒花这一非遗工艺还成功出圈。
行业很快跟上了这种观众偏好。《延禧攻略》幕后的于正及欢娱影视,此后的创作就在不断深化这种结合,如《鬓边不是海棠红》与京剧、《尚食》与传统美食、《为有暗香来》与香药等。
在制片人彤彤看来,《延禧攻略》的爆火可谓适逢其会,“2018年也恰恰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认可度提升的阶段,所以成为一个比较好的节点;而且这恰恰是过去古装剧的制作所忽视的,所以结合文化的服化道升级才能成为一个爆点。”
尤其伴随着短视频的发展,围绕汉服等传统文化的创作形成了年轻一代的审美共识,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元素在古装剧中的落地。
彤彤对搜狐娱乐介绍,即使不以传统文化为叙事要素,目前的古装剧也要邀请古代服饰、礼仪方面的顾问,非奇幻类的“落地”题材还会对服饰有对应朝代的考据要求。“现在观众可能比你还专业,所以要尽量避免出错,服化道组现在也都有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此外也会尽可能加入邀请一些非遗技艺加入制作,如《藏海传》第三集枕楼外展示的药发木偶,就是浙江泰顺地区的国家级非遗。
如今更进一步,传统文化元素不只作为一种叙事符号,而在更多剧集中融入叙事,比如男女主角的事业线往往会和相关文化有深度绑定。
编剧曹璐透露,类似的项目这两年还在增加:“平台其实是比较欢迎类似的项目的,如果在项目会上介绍我们的剧可以和传统文化有结合,基本是比较加分的;在制作阶段,如果有类似的结合想法,也比较容易获得支持。”
而相较于制香、点茶、织锦等方面的题材,《藏海传》的堪舆营造其实相对属于较偏门的传统文化类目。但在曹璐看来,这种结合或许更能吸引观众。
“传统文化元素的加入,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吸引当代年轻人的好感,带来一些情绪和价值上的附加值。而堪舆营造对比其他传统文化或许在宣传上好处要少一些,但市场价值或许更大。”
而所谓宣传的好处,曹璐列举称:“比如对平台来说,制作类似的项目会给平台品牌带来正面影响,还具备不小的上宣价值;如果是结合了某地的非遗工艺,甚至还能联动当地媒体矩阵进行联动。”
但也不难看到,这种对剧集带来的增益或许也是相对有限的,目前播出的这些剧集中,也并非全都能口碑出圈。
毕竟剧集首先还是要讲好故事的。所以要把这种题材优势放到最大,在操作上还有不少重难点。
借壳or画骨
“怎么拍好传统文化主题的古装剧?把它当行业剧来做。”导演老顶把话题带到了一个熟悉的领域。
如何做好行业剧,算得上行业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而其重难点大概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基本的行业呈现,比如技术操作、产品介绍和一些行业规范等;二是基于行业常态的人物创作,在确保不“悬浮”的基础上刻画魅力人物。
可以从这两方面来看古装剧如何结合传统文化。
基本的行业呈现如今已经进步很大。
无论是邀请专家顾问,还是付出一定成本确保服化道和关键道具的质感,都已经是行业惯例。老顶透露,古装剧近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头部项目要打造质感甚至会有亿级投入,如《国色芳华》曾公开全剧新制服装1500余套,该剧据传总投资达3亿元。
融合行业经典工艺、传说等,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梦华录》中点茶、斗茶、茶百戏等技艺呈现,到《为有暗香来》展示隔火熏香、合香手串、龙舟香漏等制香玩法,《蜀锦人家》展现从缫丝、染色、织锦到制衣的全过程,剧组都花了大量人力物力。
“其实重点是,你能不能把行业故事说活,把这行业的人物演活。”
在曹璐看来,古装剧与传统文化的叙事结合,可以分为事业型、工具型、情感型几种方式。
“最好结合的是经商或者权谋题材。比如事业型,就是经商剧大女主,以振兴某种文化技术为标的;情感型就是这种文化对于主角有某种情感寄托,成为情节推动力;工具型就是围绕着某种文化,打造主角与反派的角力。”
“重点其实是,不能只是借文化的壳,更要画文化的骨,真正挖掘出来这种文化对情节的推动力。如果只是借着传统文化,而主线故事依然是谈恋爱,那这就属于无效创新。”
应该说,从中能看到一些作品无法满足观众的原因。正如当初被指“悬浮”的行业剧,古装行业剧要想做好,同样需要观众认可的“像”。
老顶表示,传统文化的行业展示,其实可以参考《大宅门》《大染坊》等很多经典作品,“每个行业都会有其特别的规矩,他们的商战也会很有特殊性;然后这行的人是怎么思考的,穿衣打扮有什么特点,这些都需要剧组前期下很多功课。”
要把古装剧拍出行业味,老顶认为目前还有不少难点:“最基本的一点,古装剧现在的人物都很漂亮、扮相同质化,那么如果去呈现一个技术人才,这可能就不合适;但如果你的主题还是谈恋爱,那么就还得按这个来。”
关键还是讲故事
在叙事上融合传统文化,类似作品在各家的新片单里还有不少。
其中比较被关注的项目,比如惠楷栋执导,杨紫、韩东君领衔主演的《家业》,就是呈现徽州制墨行业的大女主经商剧,近期发布了首支预告片。
还有侯明昊、古力娜扎主演的《玉茗茶骨》,女主荣善宝是茶王之女,有茶道事业线;热依扎,杨祐宁的《灼灼韶华》是聚焦中药行业的大女主经商剧;李一桐、陈鑫海的《古乐风华录》有不少古乐元素;王影璐、李昀锐的《宴遇永安》则围绕美食展开故事。
在近年来行业发力的历史剧领域,同样有相关项目发布。如刘恒编剧,郑晓龙任总导演的《天工之城》,将从工匠角度展现明代营建北京“中轴线”、紫禁城的故事;《云雀叫天录》取材于京剧泰斗谭鑫培生平,由张一山、谭卓等主演。
观众对这些剧集的关注点,依然聚焦在两方面:一是能否保证文化元素呈现的效果,比如《宴遇永安》的原著《长安小饭馆》,曾以其对美食的生动描写给读者带来治愈,一些原著粉会担忧该剧中的美食呈现能否达到如此效果。
二是能否讲好故事。至少从目前的创作来看,依然存在古装剧在情节和人物上的同质化问题。
曹璐就表示:“这类题材最好写的模板,就是一位文化的‘传承人’希望重振家业,拍成大女主经商剧;说实在的不光是长剧,很多地方拍非遗短剧,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讲故事。故事本身是旧的,要讲出花来就更不容易。”
老顶认为,这其中存在一个基本的思路转变。
“古装剧现在很多制作方的思路还是旧的,比如怎么去制造CP感,各部分情节里男女主角推进到什么阶段了,或者加复仇线什么的,还是在‘拼’套路。但现在的剧集已经是不变不行了,搞这方面的创作,最好是要从正剧、传奇剧的角度去讲故事,刻画人物。”
“说白了,你的人物不能只是真善美、有脑子,或者性格独立、喊喊口号,就觉得是和当代人共鸣了。谁能先拍出一个女版的‘白景琦、陈寿亭’,传统文化这副药引子才能真的‘改命’。”
至少在彤彤看来,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古装剧思路:“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就先用起来。对于如今的古装剧来说,有思路就比没思路强,但从根本上改变,就不能只抬头看市场,还是好好低头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