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半生缘》读书笔记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芸芸众生之中一个普通的但又曲折的爱情故事。
其中穿插了复杂的心理世界的描述及家庭之中的琐碎故事。
同情的是曼桢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钧的懦弱以及对曼桢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鸿才的自私他们不顾亲情毁了曼桢一生的幸福没想到,亲姐姐会如此荒唐,可笑。
曼桢和世钧之所以会错过这段美好姻缘,不仅仅是几个主人公的原因,更是那个时代的过错。
曼桢和世钧走到一起过着甜甜蜜蜜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
当然果真是这样的结局就不是张爱玲的写作风格了。
这么单调的剧情也就不会引起观众高度的评价.往往人们对不好的结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会忘记美好的结局青春是什么,是痴,是傻?是累,是痛?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抹不去的那道最亮的色彩,是我们回忆时不易觉察的嘴边浅浅的笑,是我们午夜梦回时枕边的泪痕,是我们用尽所有力气也留不住的手中的流沙……曼帧的悲剧也在于自己的懦弱。
她恨祝鸿才,曾经咬牙切齿的说决不会嫁给他,结果自己仍然忍气吞声的嫁给了他。
她的反抗仅限于嘴上,说实话,实在让人瞧不起。
悲剧是自己直接造成的。
曼路用伤害自己的妹妹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虽然是为了家人才会走上这条路,虽然会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虽然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家有怨气但也不会去伤害自己最亲最爱的人.想改变现状改变命运就要选择一个真确的方法而不是用这种手段去改变自己.对于祝鸿才他更不该不顾别人的意愿而满足自己感情是双方面的一厢情愿即使得到了也不会幸福,得到躯壳得不到心有何意义两情相悦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伤害别人的话那人和动物有何差别世钧和曼桢这段姻缘的错别只能怨老天对命运的捉弄只能对这个时代表示遗憾.而我感到幸运的是我生活在现代我也只能用现代人的想法来剖析那个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话或许我会感到无奈感到悲哀.片中的东京塔更像是一种象征符号,从最早的父亲的青年时代,那时候的东京塔还只是一个尚未完全建好的雏形,直到影片最后主人公拿着母亲的灵牌最终登上了无数次出现在生活场景中的真实的东京塔,完成了与母亲也是与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