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谁都不信沙漠里能种出花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阿热勒乡的村民阿布杜热合曼·麦麦提对记者说。如今,在他身后,成片的玫瑰花苗在四月的阳光下肆意舒展枝芽。
这份沙漠中的勃勃生机,曾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惊艳亮相。来自于田县的治沙人手持沙漠玫瑰献唱《我的家》,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奇迹带进全国观众的视野中。
绿富同兴:从10亩试验田到380亩玫瑰园
无
几年前,阿热勒乡七仙女防沙治沙标杆区还是连绵起伏数公里的沙丘。当乡党委书记带着“沙漠种玫瑰”的想法走村入户宣传时,大多数村民都直摇头。
“书记说先试10亩,行就接着干。”阿布杜热合曼回忆道。令人惊喜的是,采用滴灌技术并套种杏树、桃树的试验田当年就取得了成效。今年,阿布杜热合曼毫不犹豫地承包了380亩沙地。
阿热勒乡七仙女防沙治沙标杆区的沙漠玫瑰正露出新芽。秦淼 摄
无
优惠的种植政策给了村民十足的底气。据介绍,于田县在全力保障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做到惠民政策最优化,按照每亩地给予村民3元—4元的补贴或免除3年租金两种方式,由村民自由选择。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植队伍中。
截至目前,在阿热勒乡七仙女防沙治沙标杆区,超过230户种植大户承包了2.9万余亩地,曾经荒芜的沙地逐渐被绿色所覆盖。
于田县林草局副局长江东辉表示,村民有这么高的积极性,关键在于“于田做法”的探索实践。其核心就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分片到户、就业增收、持续治沙”理念,采取“1+N”多种种植规模,将治沙、植绿、致富相结合,以沙漠玫瑰为种植主体,套种多种耐旱、抗旱作物,在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于田县阿热勒乡党委书记蔡显富介绍,阿热勒七仙女防沙治沙标杆项目累计种植红柳、梭梭、四翅滨藜、葡萄、甘草等耐旱作物5.2万亩,有效解决稳定就业100余人、季节性务工300余人,为村集体增收300余万元,实现了集体有收入、百姓有奔头、生态有保障、产业有前景的良好局面。
无
绿进沙退:共筑76公里绿色生态屏障
无
“近年来最大的变化是天气,”江东辉感慨道,“以前沙尘暴一来就是十几天,现在明显少了。”
于田县的治沙成绩单令人振奋: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76公里锁边任务已完成,完成生物治沙33.5万亩,受益群众达3.2万人,带动本地就业2800余人,人均月工资超3000元。通过打造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标杆区、万花园防沙治沙综合示范样板区,带动七仙女防沙治沙区、金胡杨防沙治沙区等6大生物防沙治沙区。这些区域通过种植多样化的植被,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呈现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的局面。
“2025年年底,全县生物治沙计划达到84.57万亩,工程治沙达到4.15万亩,光伏治沙5.7万亩。”江东辉表示,于田县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要主动向沙漠要土地、要效益、要出路、要产业。在“科学治沙、多措并举”理念指导下,于田县正努力打造防沙治沙的示范标杆。
沙海植绿的征程中,于田县以玫瑰为纽带,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不仅让沙漠披上绿装,更让村民的生活绽放出“玫瑰般”的芬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