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夏尔·戴高乐,全名: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语: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人民尊称他为“戴高乐将军”。[1]
夏尔·戴高乐生平
1890年11月22日,夏尔·戴高乐诞生于法国里戈,里尔市公主街9号一个世代笃信天主教的小斌族家庭。他是巴黎圣母利亚学校教师亨利·戴高尔及其夫人让娜·马约的第三个孩子。
1909年,考入圣西尔军队。
1912年10月,圣西尔学校毕业,授于少尉军衔,奉命赴贝当担任团长的驻阿拉斯的步兵第33团供职。
1913年,晋升为陆军中尉。
1914年7月28日-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4年8月15日,在比利时境内迪南负伤,因作战勇敢受到表彰。
1915年3月15日,在香巴尼前线的梅斯尼尔-雷斯伊尔吕斯第二次负伤,伤愈后晋升为陆军上尉。
1916年3月25日,戴高尔指挥的步兵第10连在都奥蒙阵地几乎被敌全歼。戴高乐上尉被误传阵亡。追授一枚最高荣誉十字勋章,并在全军通令表彰。其实是伤后未死而被德军俘虏。
1916—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被俘,曾经五次逃跑未果,五度被易惩罚营。11月11日停战后战争结束后获释回国。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签字。
1919—1920年,应募赴波兰第4旧车师供职同苏联红军作战。战争结束后,戴高乐又留波兰一年,担任朗贝托夫军事学院战术教员。
1921年4月7日,同饼干制造商女儿伊冯娜·旺德鲁结婚。
1921年10月,任圣西尔军校战争史讲师。
1922年11月,入军事学院深造进修。
1924年6月,军事学院毕业。被派往美因兹的莱茵区法军司令部供职。发表处女作《敌人阵营的倾轧》。
1925年10月,调任贝当元帅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办公室幕僚。
1927年,晋升为陆军少校,指挥第19步轻兵营。
1929年-1931年,调往贝鲁特。在驻中东法部队中供职。昂责伊拉克、伊朗和埃及事物。
1932年,晋升中校。调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发表《剑刃》一书。
1934年,《建立职业军》一书出版。
1937年,晋升上校。任第507坦克团团长。
1938年,《法国和它的军队》一书问世。因此书与贝当发生了一场冲突。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戴高乐受权指挥第5集团军坦克部队。
1940年5月10日,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法国。11日,戴高乐奉命指挥第14装甲师。25日,戴高乐晋升为临时性准将。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被德军围困于加来地区英法军队,被迫从敦克尔克港经海上撤退。5日,戴高乐在改组后的雷诺政府中任国防副国秘书。6日至17日,又被任命为保罗·雷诺内阁的国防和陆军部次长。14日,巴黎陷落。16日,雷诺辞职。深夜,贝当组阁。
1940年6月17日,贝当向德乞降。戴高乐只身飞往伦敦。
1940年6月18日,在伦敦电台发表“6·18”讲话,号召法国人坚持抗战。
1940年6月22日,法国战败,法代表在贡比涅停战协定上签字。贝当政府向希特勒投降。
1940年8月2日,被维希政府军事法庭缺席叛处死刑。
1940年8月,在伦敦签订丘吉尔-戴高乐关于自由法国章程的协议书。在戴高乐的号召下,整个法属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国。
戴高乐将军在攻占巴士底狱151周年纪念日,在伦敦检阅抵抗运动部队。
1940年9月23日,法英出征达喀尔失败。
1940年10月27日,戴高乐在伦敦成立“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
1941年9月24日,在伦敦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戴高乐任主席。
1941年3月,丘吉尔与戴高乐检阅英国坦克部队。
1942年7月13日,自由法国更名为“战斗法国”。
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尔将军统率的英美盟军在北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海滩登陆。达尔朗和吉罗先后在阿尔及尔掌权。
1942年12月24日,维希政府的海军上将达尔朗在阿尔及尔被刺尔。
1943年2月2日,历时18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结束。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1943年5月,以让·穆兰为主席的“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成立,确认戴高乐为法国抵抗运动的唯一领袖。
1943年5月30日,戴高乐抵达阿尔及尔。
1943年6月3日,戴高乐与吉罗同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
1943年6月26日,戴高乐进入获得解放的突尼斯。
1944年6月戴高乐与蒙哥马利元帅在一起。
1943年7月31日,吉罗被任命为法国部队总司令。戴高乐单独主持法兰西全国解放委员会的领导工作。秋天彻底清除了吉罗。
1943年10月3日,戴高乐正式成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称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戴高乐任总理。”
1944年6月5-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
1944年6月14日,戴高乐抵达解放了的贝叶。
1944年7月6日,戴高乐赴美访问,受到罗斯福接待。
1944年8月19日,巴黎开始起义。戴高乐领导下的勒克莱尔师第一批装甲部队8月24日抵达市政府大厦,宣告巴黎解放。
1944年8月25日,戴高乐进入巴黎,在蒙特巴那斯火车站接受德国卫戍部队签署的投降书。巴黎解放。
巴黎解放后,戴高乐回到巴黎。
1944年8月26日,法国临时政府成立。
1944年9月9日,临时政府改组。戴高乐任总理兼国防部长。
1944年10月23日,英美苏各强国承认法国临时政府。
1944年12月2日,戴高乐到苏联访问,于10日签订法苏协定。
1945年2月4日-11日,英美苏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会议,签订《雅尔塔协定》。[2]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由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总统一职。
1945年5月8日,德国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欧洲战区结束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10月21日,法国全民投票表决,屏弃第三共和国,一致赞成新宪法。
1945年11月13日,制宪议会一致推选戴高乐为临时政府总理。1946年1月20日,戴高乐辞去临时政府总理职务。
1946年5月5日,法国全民表决,否决宪法提案。
1946年6月2日,选举新议会,19日,乔治·皮杜尔接替费利尔斯·古安担任政府总理。
1946年6月16日,戴高乐在贝叶发表演说,29日在埃皮尔讲话,反对宪法提案。
1946年10月13日,鲍民投票通过新宪法。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
1947年1月16日,樊尚·奥里奥尔被选为共和国总统,任命保罗·拉马迪埃为内阁总理。
1947年4月7日,戴高乐在斯特拉斯堡宣布成立“法兰西人民联盟”。
1952年1月26日,戴高乐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在科卫贝双教堂为他举行葬礼。把他遗体安葬到他女儿安娜的墓地,不要举行国葬,不要追授荣誉、称号等。
1953年5月6日,戴高乐宣布联盟在选举或议会中都不再采取总体行动,联盟成员只以个人名义行事。戴高乐退出政坛,回科龙贝村隐居,着手写回忆录。
1954年10月,《战争回忆录》第一卷《召唤》出版。
1955年6月30日,宣布退出政坛。
1956年5月,《战争回忆录》第二卷出版。
1958年5月13日,阿尔及尔爆发军事暴乱。成立由马絮将军担任主席的公共安全委员会。马絮将军求助戴高乐,信赖戴高乐。
1958年5月15日,在阿尔及尔,萨朗将军高喊出“戴高乐万岁!”当晚,戴高乐宣称“我已经做好了接管共和国权力的准备。”
1958年6月1日,法国国民议会授权戴高乐组阁,并委托其制订新宪法。
1958年9月28日,鲍民投票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8年12月21日,戴高乐当选为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
1959年1月8日,戴高乐就任共和国总统,任命米歇尔·德勃雷为第一任总理。
1959年9月16日,宣布阿尔及利亚人享有自决权政策。
1959年9月,《战争回忆录》第三卷出版。
1959年12月10日-13日,戴高乐承认马里独立的同时,宣布同意解散法兰西共同体,其非洲成员要求在尔后的几个月内获得独立。
1960年1月24日,阿尔及尔爆发街垒暴乱。
1960年2月13日,在雷冈附近的撒哈拉沙漠爆发了第一颗法国原子弹。
1961年1月8日,鲍民投票通过阿尔及利亚自决。
1962年3月18日,法国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达成埃维昂协议。
1962年4月22日-25日,阿尔及得亚爆发四将军叛乱事件。
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于7月1日投票后宣布独立。
1963年7月,法国拒绝参加关于停止某些核试验的莫斯科条约。
1963年8月,发表关于不干涉越南的宣言。
1964年1月27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5年7月1日,法国决定不再参加共同市场部长会议,并召回布鲁塞尔的代表。
1965年12月19日,重新当选法国总统。
1966年1月,宣布法国脱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67年5月16日,再次拒绝不列颠参加共同市场。
1968年5月,“五月风暴”爆发。
1968年5月29日,戴高乐秘密前往巴登—巴登会见巴絮将军。
1968年5月30日,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宣布继续留任,决定解散议会。当晚60多万巴黎市民游行支持戴高乐。
1968年6月23日-30日,戴高乐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1969年2月2日,戴高乐在坎培尔宣布就地方化和塞纳问题举行全民投票。
1969年4月27日,尽避戴高乐反复发出号召,但所提出的草案(两项社会改革方案)在公民投票中仍被否决。
1969年4月28日,戴高乐将军宣布引退,停止执行第五共和国总统职务,隐居科龙贝,开始撰写《回忆录》第四卷。
1970年10月,《希望回忆录》第一卷出版。
1970年11月9日,夏尔·戴高乐在科隆贝去世。
1971年3月,《希望回忆录》第二卷(前二章)出版。
家庭
父亲:亨利·戴高乐,文学和历史教师。
母亲:让娜·玛约,出身于法国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家庭。
妻子:伊冯娜·旺德鲁,1921年4月6日与戴高乐结婚。
儿子:菲利普,1922年12月28日出生。
大女儿:伊丽莎白,1924年出生。
小女儿:安娜。
主要著作
《敌人阵营的倾轧》
《剑刃》
《法国和它的军队》
《战争备忘录》
《希望回忆录》
后世纪念机场
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也被称为华西机场(Roissy),坐落于巴黎,位于巴黎东北25公里处的华西(Roissy)。它是以戴高乐的名字命名的。
航母
戴高乐号航空母舰(Charles de Gaulle R91)是一艘隶属于法国海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也是法国海军的旗舰。
广场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猝然去世,11月13日,巴黎市议会决定把凯旋门前的星形广场改名为夏尔·戴高乐广场,以纪念这位法国当代史上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