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严打不断。这一次,被重拳整治的是二手交易平台。据媒体报道,因二手交易平台违规现象严重,江苏省消保委将集中约谈闲鱼、转转、闲转、58同城等12家头部二手交易平台。
江苏省消保委最新发布的《二手交易平台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3%的消费者称在二手交易中遇到多种问题。二手交易平台买卖假货、盗版网课、钓鱼诈骗、非法销售“赃物”等乱象丛生。
这组数据,也暴露出二手交易平台的问题,已经成为行业通病,即使是目前的头部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因此,才出现了监管部门集体约谈这类企业的一幕。十余家二手交易平台集体“犯规”,也警醒了所有的互联网平台运营者,在喧嚣的互联网上,从来都没有法外之地。
二手交易平台,为何会成为是非之地?
二手交易平台,多数也是电商的模式,但是因为属于C2C的模式,从供应到售后,都具有社区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行为,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因此难以被平台约束。
不过,在这类平台上,买方用户依然是弱势群体。买方用户在这类平台遇到各种家卖伪劣、坑蒙拐骗的交易,也像是家常便饭。因此,该事件爆出后,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鸣。大多数网友认为,这是一次大快人心的整治,二手交易平台告别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运营有望了。
实际上,导致这类现象频发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准入门槛低,身份认证形同虚设。众所周知,因为交易双方的角色均以个人为主,二手交易进入门槛低。因此带来的违约成本低和维权举证难,致使二手平台消费纠纷问题丛生。
而二手交易平台,通常会给人们一个印象,就是特别“Low”。供应的商品可以说是鱼龙混杂,里面的人群更是三教九流。据了解,二手交易平台上,除了出售假冒伪类的产品外,各种盗版光碟、书籍资料横行,甚至一些灰色产业也借机打擦边球,试图通过低价商品引流获客。
与此同时,因为问题商品充斥着二手平台,灰色交易满天飞,加上消费维权也十分困难,二手市场的整治确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之所以如此,于见专栏认为,是因为这类平台缺少一个足以证实用户信用度的身份信息认证,而对用户在平台的操作行为,也缺乏有效的监控,因此才会杂草丛生、乱象横行。
其次,二手交易平台的存在价值,让买卖双方依然存在一定依赖。对于用户来说,二手交易平台无外乎是充分利用商品的残余价值,缩短碎片化的二手交易链条,让二手交易有处可寻。这就类似线下的跳蚤市场,让买卖双方约定好了时间、地点,撮合交易也就成为了可能。
这也就让二手货的买卖双方对其形成了依赖。虽然二手交易存在风险,但是多数用户还是抱着试一试的侥幸心态,长期在这类平台进行着二手交易。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再好的运气,恐怕也很难避开某次交易不慎,跌入一个大坑。
再次,因为二手交易模式的市场空间大,覆盖用户量级大,而获得亿级融资的平台也不在少数。但是,全品类运营,对于商品交易中间环节的管控,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就拿奢侈品交易来说,如果没有中间的商品鉴定环节,恐怕假冒伪劣随处可见。
但是能大面积、多品类完成这种运营工作的平台,屈指可数。而且,作为二手交易平台,不应只是靠买卖双方的自觉诚信,通过一些运营策略,完成商品的质量、成色鉴定也责无旁贷。
因此,在全品类运营二手交易的平台来说,其目标可能更加聚焦于用户与业务的增长,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可想而知的。
除此以外,对于二手交易平台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买卖双方的信任度问题,也就是如何让这个二手交易流程更加规范,更容易被监管。以信用中介模式的二手交易平台咸鱼为例,通过阿里大数据、淘宝系的用户信息背书,咸鱼相对其它平台,就更加具备公信力、可信度。
但是,即便如此,咸鱼也没有躲过这次集体约谈。由此可见,二手交易平台,已经成为了各种黄赌毒、违法行为泛滥的重灾区,仅靠平台规则甚至也难于防患于未然。
而之所以所有的二手平台,都难以摆脱这些是是非非,根本原因还是其商业模式与运营机制的问题。因此,二手交易平台要保持长足稳定的发展,唯有整个行业的企业合力,共同解决合规性这个问题,别无它法。
二手交易平台,到底有多坑?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二手交易也越来越频繁,小到日用百货,大到数据家电、价值高昂的奢侈品,没事就逛逛咸鱼、转转,成了很多人打发业余时间的一种爱好。
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二手交易平台确实有很多雷区,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坑。例如,2020年7月底,央广网就曝光了有一些不法商家与个人,在二手交易平台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事件。这则新闻上,甚至用“假劣货集市”来形容这些二手交易平台。
除此以外,还有多家媒体爆料,二手交易套路多,超九成用户有过糟心经历,过半数消费者遭遇信息不透明、实物与照片不符情况;近三成消费者反映二手交易退货难,职业卖家充斥平台。
据于见专栏了解,头部二手交易平台上,小半数的卖家都是职业卖家,并非真正的二手货交易主。甚至有众多家庭主妇,以在咸鱼、转转上兼职,卖低价的新商品谋生。
试想,低价又是新货,如果没有比正规渠道更便宜的价格,恐怕也很难在二手平台有销量。因此,这样的货源来路也十分堪忧,而其中的猫腻,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这只是从买方去分析,实际上,由于平台信任度的确实,卖方担心被骗的也大有人在。而买卖双方企图在二手交易平台完成交易,很多时候都是想凭凭运气。所以,如今的二手交易市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纯洁”。
因为平台有流量,所以到平台的用户也各自心怀鬼胎,有自己的目的。有借机引流,搞灰色产业的,也有以此谋生,将二手交易当做副业的。所以,也有网友吐槽,如今的二手交易平台,太有人间烟火气,过去人们说淘宝是万能的,实际上,真正万能的,应该是二手交易平台。
二手交易市场怎么打破行业魔咒,获得新生?
随着下沉市场不断崛起,二手经济逐年走红。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闲置物品交易规模已达5000亿元,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可以达到万亿规模。
目前,我国线上二手交易用户规模近0.76亿,高学历、年轻人群已成为二手交易市场的主力军。因此,这个领域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而2020年因为疫情,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也接受到了新一波互联网购物的教育,也将带来二手交易市场的增量。
但是,在二手交易增长迅猛的同时,其带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那么,如何破解二手交易中“信任与品质”的难题呢?
而且,仅仅依靠互联网,是否能解决这样的难题,也是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对于二手交易平台来说,各种擦边球的生意,像是一个魔咒,阴魂不散,让这类平台不得安宁。因此,如何彻底解决这类问题,也是大多数二手交易平台的“心病”。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谈到,由于二手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差别在于其被使用过,所以商品的状态很难标准化,所以在交易过程中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批量管控。
因此,交易双方的诚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易的质量。加上二手交易平台是线上交易,并非线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由此,也难免会出现货不对图、货不对版,卖家对出售商品的功能、特征描述避重就轻,买方接盘后,却又遇到售后困难、投诉无门的情况。
从这个角度分析,解决二手交易商品状态的标准化问题,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双方交易的风险。目前,类似转转这样的3C二手交易平台,也试图从中间环节的商品价值评估着手,并适当引入买卖双方的信用体系,来对二手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管。
但是,也有网友反馈,这种中介式的价值评估、平台质检,很多时候像是形同虚设。甚至当时检测状态OK,并不代表到手后就不出问题。
因此,仅有交易规则是不够的,还需要正视买卖双方教育水平、道德素养的差异,如何通过平台让双方在诚信方面的认知得以提升,减小双方交易诚信度上的鸿沟,或许才是其长远发展之计。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二手交易平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趋同性。但是归根结底,与平台监管不力、营销不当、保障不足等有直接关系。平台对用户利益保障的意识不足,也将直接导致其野蛮生长,忽略了交易双方的口碑效应。
再者,由于买卖双方都有相对刚性的需求痛点,买房方希望省钱,卖房希望处理旧货回血,因此都需要仰仗平台做交易撮合。这也让平台在很多时候就会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于双边用户的诉求视而不见。甚至一些交易规则,虽然明文规定,在具体执行落地的过程中,却大打折扣。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宋培健认为,部分二手平台发展初期存在为迅速扩张而弱化甚至放弃监管的问题。“对假货睁只眼闭只眼,把做大平台当成第一要务。”
但是,商业世界的规则残酷的告诉人们,如果部分平台因为扩张而失去用户口碑,消费者只会“用脚投票”,最终远离是非之地。
众所周知,二手商品交易与新商品相比,在商品价值鉴定、在线支付、物流、退换货等方面都存在过于零碎、复杂的情形,因此在整个交易环节还存在诸多漏洞。而平台除了完善运营机制,健全平台交易规则外,更需要系统化的提升对于用户体验、社会责任感上面的认知等级。
综上所述,二手交易平台实现规范化运营,是整个行业的大工程,需要从源头开始,遏制一切可能给二手交易带来风险,损害双边利益的事情发生。这一方面需要平台交易规则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在执行层面,进行不折不扣的干预。
如此,二手交易平台的存在才将更有价值,用户口碑也才能由全体差评转向客观公允。然而,这需要整个行业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行业的发展趋势,并顺势而为。显然,这样的转变,尚需时日。但是,这类平台至少应该转变经营理念,而不是一直用惯性思维,对已经频繁爆发的问题置之不理。
二手交易市场的未来:垂直化、专业化或成主流
要想对二手交易市场的发展规律做一番总结,从国内首屈一指的二手交易平台转转的转型就可以窥见一斑。
2020年以来,疫情让国内用户的线上消费习惯进一步养成,甚至不断渗透到下沉市场。因此,线上购物也逆势增长,二手交易平台也不例外,迎来了空前的爆发式增长期。
转转作为二手交易赛道的资深玩家,也在这一年做了重大的方向调整。随着其收购找靓机,也不断放弃全品类战略,专攻手机垂类产品。
据于见专栏分析,转转集团做如此大的战略调整,一方面是外部环境使然,随着其平台用户量级的增加,二手交易的过程管控难度提升,全品类经营的弊端在于,无法对每个行业,提供专业的中介式价值评估、二手商品使用状态评估等服务,导致交易双方的口碑受损,长期以往,模式将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全品类经营,也面临着外部竞争激烈,增长乏力的情形。而从营收层面及用户运营的持续性层面,“小而美”显然比“大而全”更加具备竞争力。
如上文所述,二手交易平台对平台的信任度要求甚高。非常明显,转转在全品类领域一直难以与背靠阿里、坐拥庞大流量池的闲鱼抗衡。有数据显示,近年,转转在双端的总访问量及用户数,仅为闲鱼的一半左右,平台的交易量也与咸鱼相差甚远。
在此环境下,转转不得不考虑转型,将主战场从正面对抗闲鱼变成以优势的核心垂直业务作为切入点,从C2C全品类模式转向重点发力C2B2C模式,并不断深入服务环节。
无独有偶,一些汽车交易、奢侈品交易等垂直的二手交易平台,却因为走专而精的路线,已经出现了一些头部企业。可以预见,未来的二手交易平台,逐步走向垂直化、精细化的方向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对于二手交易双方利益的保障,也将成为二手交易平台稳住市场地位的根基。
而与之对应的,是平台的专业能力,将被倒逼,逐步得以提升。而最终的结局,或许是专业制胜。能在垂类二手交易市场站稳脚跟的,也注定是在专业领域具有话语权的玩家。
结语
可能大多数平台,都会以平台太大、商品太多、物品二手属性等作为监管不力的理由。但是这种理由不够充分。而且,随着国内电商的发展日趋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也日渐健全。
任何在互联网上从事业务的企业,理论上都无法逃脱国家政策的监管。而一旦有企业踩踏政策红线,恐怕离关门下架也不远了。况且,互联网上因为挑战国家政策红线而轰然崩塌的平台,也早有先例,任何的侥幸心理,恐怕只会重蹈覆辙。
总而言之,二手交易平台走向规范化运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二手交易平台,真的能让二手交易更安全、可靠,真正的惠及社会民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而不是沦为一个“中间商赚差价”,平台“忽悠”用户的赚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