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如果你 想忘记某人某事,就一定忘不了。因为“想忘记”这一意识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对抗反击。
一般而言,人们不会刻意去忘记什么。因为发生过的一切已经如胶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存下了印迹。如无意外强调和调用,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 这种模糊,本身就是大脑的自动化清理,是人体极其自然的机制调节。
但如果本人对一些人和事,存在疑惑、情绪、不理解、自我憋屈,就意味着这些人和事所诱发的情绪与感受,在事发当时以及发生之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或疏导。
没有被意识正面引导和接纳的情绪感受,就会变成潜意识隐藏起来。
隐藏,就意味着当事人表面上已经“既往不咎”,实际上内心深处却耿耿于怀,始终结着一个情绪疙瘩。
这个疙瘩不影响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似乎被忘记了。但从根本上来说,当事人一时一刻都未能忘怀,并时刻希望解决它、完结它,甚至希望事情重演一遍,好让自己有机会重新面对它,重新作出选择,以使事情和人朝着自己内心希望的方向发展,或收尾。
但是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逝去的事与人,不可能再在当下的生活里,以过去的姿态和状态出现。
但是当事人的心态与情绪,却始终停留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那一刻的感受再也没有机会被自我意识读取出来,被正常展现出来,被他人知晓并理解。
也正是这一情绪障碍,一直堵住人的心口,让人郁郁寡欢,使人憔悴潦倒懊悔不堪。
如此,才拼命想忘怀。于是,才希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忘记不愉快的人和事这一念头本身,就是一块心病。越想忘记,越容易想起;越回想起当初,越是悔不当初。这种自我折磨,到最后就变成了对这件事和人的最无奈的,纪念与铭刻。
如果你深陷这种情绪之中,理论上,有一万种方法可以让你获得解脱。
但在此之前,我们更希望作为当事人的你,首先收拾起情绪,理性看待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自我折磨。
在心理学上,这种理性看待自己的情绪,并对自己的情绪作出审视和觉察的过程,叫做自我认知。只有明确无误的自我认知,才能让一个人摆脱情绪障碍,彻底脱离既往人与事的纠缠。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自我认知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它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自觉地觉察。
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心理学上,自我认知也被称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当然也包括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人是情绪化动物,如果理性思维不够强大或训练有素,极其容易陷入情绪,进而无法理性决策。当不愉快的人出现,或不愉快的事件发生时,一个对自我缺乏清晰认知的人,其本能反应往往是失控的。
这种失控,使他无法在事情发生的一刹那,以理性思维,对事情进行判断与控制,而往往在事情过去之后,对当时的场景感到懊悔或遗憾。这些懊悔与遗憾、悲伤与绝望、愤怒与哀伤等情绪,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冲撞人的意识,对人的现实生活形成干扰。
此时,一个自我认知清晰的人,面对这种干扰,不会置之不理,相反,他会主动面对和重现当时当日的场景,一方面对场景进行复盘,提醒自己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做,另一方面客观理性的接受失败和挫败感,承认自己的失误。
经过这种自我观察和评价之后,自我认知清晰的人,会很大程度上赶走那些干扰,可以放下包袱朝着崭新的阶段前行。而那些不愉快的人与事,也会逐渐溶解在时间里,随风飘逝而不占据内心任何空间。至此,一个人才算真正走出了往事阴影。
所以,如果你想找到办法,去忘记不愉快的过往,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审视自己在这一个过程中的角色、感受、想法,并对自己的做法进行复盘、核查、归纳总结。
当你一一梳理完成之后,你会发现,那些你先前拼命想忘记的,不过是毫无决定作用的细枝末节而已,你会非常惊讶:为什么过去自己会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当你有了这样的自我感知和醒悟时,困扰你的一切,才算真正被翻篇。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