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不断有人制造假新闻,关于我们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区,就有人不断造谣,感觉我每天都要跟朋友辟谣。花去大量时间做这些解释,我觉得很无语。我和小伙伴在这一期播客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她们也深有同感。(在小宇宙或者喜马拉雅APP上搜索“贝塔宇宙“,也可以订阅我们的播客。)
其实,假新闻和娱乐新闻(这里的娱乐新闻是泛指鸡毛蒜皮,无关重要,但却能吸引眼球的新闻,不仅仅限于明星的新闻)不仅仅是在疫情期间泛滥,这两者已经是我们日常信息消费中的主流货。
从供需的角度去看,大部分人消费信息,已经像每天呼吸空气和喝水一样自然和日常。信息不仅仅是必需品,也是廉价的精神鸦片。于是就会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供给。同时,因为信息的制作非常廉价,几乎没有门槛,不管是无聊/不知情的个人,还是颇具用心、想从中获利的自媒体,都可以轻松制造假新闻/娱乐新闻。
在消费端,因为辨别信息真伪所需要的成本、时间、和能力,要远远高于传播信息的成本、时间和能力。大量的转发分享就让这些劣质信息能迅速传播。同时由于资讯平台的密集和无孔不入,各种电子设备的包围,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不去关注和传播这些信息,相当难。
人的注意力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很不幸,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已经被假新闻/娱乐新闻夺去大头。结果是什么呢?人们越来越累,看信息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消费的大部分是劣质信息,离真相越来越远。并且大部分时候我们并不自知。
实用但有一定难度的建议
少看手机和公号,朋友圈等廉价信息重灾区。制造成本越小的平台(微信,抖音),劣质信息存在概率就越高。制作成本越高的信息形式(长视频,播客),劣质信息的比例会越低。
多读书,多阅读高品质的信息平台(比如财经杂志,人家收费是有道理的)。最近我还发现了个好用的App,微信读书,上面大部分书都是免费阅读的。并且如果不喜欢在手机上读,你还可以在kindle上同步读。喜欢的话你也可以试试。
对任何信息都保持一丝怀疑。越是炒的火爆的新闻,越值得怀疑。给处在事件中的人最多大的权重,而不网上的键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