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乡土作家路遥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的农村与城市“交叉地带”的时代之歌,塑造了黄土高原上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书写了乡村以及城镇十年间的变化。选文讲述的是田晓霞在电影院门口,意外遇到了昔日好友——已经在城里打工的孙少平的景象,两人之间的情感变化、升华,惺惺相惜的“革命般的友谊”,以及两人的爱情悲剧,都令人唏嘘。
往期精选
专题三:“平凡”的人物,不平凡的美——路遥《平凡的世界》
原文解析
少平晓霞街头重逢
①少平不知不觉遛达到了南关,这里离地委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本城最大的影剧院,他很想去碰碰运气,看现在放不放电影。
②他正在人群瞎挤,突然愣住了。他看见田晓霞穿件米色风雨衣,两手斜插在衣袋里,正在几步远的地方微笑着看他。他僵立在原地,脸顿时象火一般烫热。(孙少平并不是因为自己的窘迫脸发烫,而是因为自己当初没有回复田晓霞的信,主动断绝了与晓霞的联系。时隔多年后再次见到晓霞,孙少平为当时的做法感到羞愧,同时在大学生田晓霞面前,他也有几分拘谨。)
③她走过来,仍然微笑着,伸出手,说:“我以为这是在做梦。”
④“是……我也这样认为……”他握了握她的手。一阵难言的沉默。
⑤“你现在是去看电影呢?还是到我家里去呢?”她掏出一张电影票递到他面前。
⑥“不,你去看吧……我……”他的脸仍然象火烧一般。“我已经看过一次了……不过,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建议你也别去看了,咱们到我家里去吧!”晓霞似乎故意表现出一种矜持的态度,但显然很难掩饰她的激动。
田晓霞显然比孙少平更快适应了这场重逢会面,一方面得益于田晓霞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给予了她这样的自信,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田晓霞在两人关系中是采取主动态度的,她是一个敢爱敢恨、勇敢热烈的女孩。重逢时的激动为感情的升温打下基础,两人的故事由此重新展开。
⑦少平看见,晓霞已经完全是一副大学生的派头了,个码似乎也比中学高了许多。一头黑发散乱地披在肩头,上面沾着碎银屑似的水珠。合身的风雨衣用一根带子束着腰,脚上是一双棕色旅游鞋。
⑧但是,站在这个人的面前,不知为什么,少平并不为自己的一身破衣服而感到害躁。相反,他觉得穿这身衣服见她正“合适”。
从对待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女性方面来说,孙少平与他的哥哥孙少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孙少安因为身份的差距选择主动与田润叶保持距离,草草结束了两人之间的暧昧关系;而孙少平尽管有着跟他哥一样的窘迫境遇,却没有在田晓霞的热情面前退却,反而觉得“正‘合适’”。两人的不同选择反映出了教育和知识对于人精神的塑造,孙少平虽然贫困,但在精神上,他与田晓霞是平等的,两个人的心意是相通的,因此他对自己的身份并没有太多的担忧。
⑨“何去何从?”她笑着把手中的票晃了晃。
⑩“我当然放弃了‘复仇’!”少平脸上的燥热渐渐消退了。
⑪晓霞嘿嘿一笑,她很快把那张票向旁边“钓鱼”的人处理掉,便引着孙少平向地委走去。
⑫她向他挨近了一些,把雨伞遮在两个人的头上。他顿时感到自己沉浸在一片迷朦的湖蓝色的梦幻之中……(“迷朦的湖蓝色的梦幻”,作者用优美的笔调勾画出了孙少平的内心世界,再次遇到田晓霞,往日的情谊再次翻腾涌起,田晓霞的热情主动使得孙少平感到自己像处于梦幻中,这种温暖的梦幻,或许正是少年情愫的具象表达。)近两年了,他没有见晓霞的面,他原来想,一年前他没有答理她最后的那封信,他们的联系也就随之永远地断绝了。她将会变成自己记忆里的一个人,而在现实中他们再不可能见面。是呀,人家是大学生,他是一个乡巴佬。相差如同天上人间……可是,现在却猛然和她相遇在了这秋雨绵绵的黄原街头……
⑬“你怎不回答我的问话呢?”她在雨伞下转过脸,瞅着他。“一切都很明白……”他说。
⑭“是因为我上了大学,你仍然是个农民吧?看来,你还是世俗的!”晓霞不客气地说。
⑮少平心里不同意老同学对他的评价。其实,他在灵魂深处并没有低看自己。她显然不了解他这两年的变化。他之所以不愿和她再联系,的确是因为两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差异太大。(并不是因为身份差异大、觉得配不上而放弃与田晓霞的关系,而是明白这种身份差异确确实实存在,并且可能阻碍两人的发展。从现实层面来说,孙少平并不想在不切实际的事情上消磨精力。)但这并不是说,他认为所走的道路就比上大学低贱。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晓霞把他引进了地委大门。看门房的老头在玻璃后面满脸堆笑向晓霞点了点头,他们就径直穿过一个大院,又通过一道小门,来到一个安静的小院落。
孙少平虽然在物质上是匮乏的,但在精神上是富足的,这可以让他以足够的高度和田晓霞站在一起。“关于苦难的学说”是孙少平的学说,也是作者的想法,作者通过孙少平之口,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进取态度:即使身处泥泞之中,仍可仰望星空。
⑯她引着他进了里间。
⑰他拘谨地坐在沙发里,环视着这个非凡的地方。晓霞忙着为他倒茶、削苹果。
⑱少平在对面墙上的穿衣镜里,看见自己穿着一身烂衣服头发乱得象一团沙蓬,坐在这舒适的全包沙发里,实在有点滑稽。如果不是晓霞在,进来个生人看见他这副样,会以为是个图谋不轨的歹徒呢!
此处通过镜像反映出孙少平的外貌,从衣着到发型、神态,都透露出与房间不相称的“滑稽”,这种滑稽让孙少平感到拘束,也从侧面突出了田晓霞对孙少平真诚的接纳。
⑲晓霞把一颗削好的苹果递到他手里,然后也坐在旁边的沙发里,开始询问他这两年的情况。
⑳少平这才一边吃苹果,一边打开了话匣子,如实地向晓霞叙说他的经历和目前的状况。
㉑在少平说话的时候,晓霞瞪着一双美丽而惊讶的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
㉒少平说完后,晓霞象木雕一般呆坐在沙发里,不再发问,也不再说话。
田晓霞对于孙少平的经历听得入了神,“惊讶”表明田晓霞没有想到孙少平做出了离开家自己出来打拼的选择,经历了这么多事情;“聚精会神”表明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经历非常有兴趣;听完后“象木雕一般呆坐”,田晓霞此时的内心除了惊讶,或许还有更多的感叹与震撼吧。可以看出她对孙少平的认识由此更进了一步,这个男孩的力量远比他以为的大得多。
㉓少平也沉默了一会。然后他信任地对她说:“你不要对任何熟人或咱们的同学说起我的情况。我知道你能理解我,我才对你说了实情。不愿意我目前的真实情况让别人知道。要是传回原西,我父母一定会着急的。我希望在老人的想象中,我在黄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咱们同学之中,除过金波,谁也不知道我现在的情况;我也不愿意让他们知道。这不是因为虚荣,而是不愿遭受虚荣者的嘲笑;我想默默地、宁静地走自己的路……
㉔“你得向我保证这一点!”少平强调说。
虽然对自己的身份和现状并不感到难为情,但还是不想让别人知道,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大多数人还是在世俗的浸淫中变得跟世俗一样。虽然自己明白,但也不希望别人的闲言碎语来打扰自己的生活。
㉕晓霞象是从梦中惊醒,随口说:“这你放心!”她站起来,“先不说了,让我去买饭!咱们就不回我家里吃了,我知道你在我家里吃饭不自在。(田晓霞是高官之女,但没有一点干部家庭子女的做派,反而体谅孙少平的感受。她是如此的善解人意,不会让人为难。)我到大灶上去买……”
㉖晓霞从框子里拿出碗筷,又在桌子抽屉里抓了一把饭票,就很快出去了。
㉗一刻钟以后,她端回一磁盆炒菜;菜上面摞了一堆馒头。她拿出个小碗,给自己拨了一点菜,又拿了一个馒头,说:“剩下都是你的!”
㉘少平估量了一下,说:“我大概可以消灭,不过,你不要笑话!”他说着就端起了盆子,不客气地大吃起来。
㉙晓霞笑了。她坐在他旁边,把自己碗里的肉又挑回到他的磁盆里。不知为什么,她这举动使他想起了润叶姐——那种黄土高原姑娘们所具有的温暖的亲切感……天色暗下来了。
田晓霞的关心是平等基础上的分享,而不是站在高处的给予,所以孙少平愿意也乐于接受。在孙少平的成长中,田晓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作者用“黄土高原姑娘”形容了田晓霞对于孙少平的体贴,一方面表现了田晓霞对于孙少平的关心,一方面赞美了黄土高原上姑娘们的美好品质。
㉚晓霞拉亮电灯,把自己的碗放在一边,站着看了他近一分钟,突然问:“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呢?”
㉛少平抬起头,说:“你如果认为什么书好,再象以前一样,及时推荐让我看。”
㉜“其它呢?”
㉝“不需要了。”
田晓霞提出要帮助孙少平,是站在好友的立场,尊重地提出询问,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善意强行加在孙少平身上,没有任何的主动给予行为,更没有物质方面的援助,因为田晓霞明白这样会让孙少平感到不适,因为理解,所以避免。孙少平的要求也仅仅是借书,可以看出孙少平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困境就放弃精神的滋养,更没有寻求物质的帮助,因为孙少平有着劳动者的坚韧和文学青年的自尊。反观当下,在物质生活已经完全有保障的今天,借口忙于生活而放弃读书的人却比比皆是。
㉞“那我怎样把书交给你?”
㉟少平想了一下,说:“我半个月来找你一次,行吗?”“当然行!”
㊱“什么时候来比较合适?”
㊲晓霞也想了一下,说:“白天你都要干活,那么,就星期六晚上吧。就在这里。我爸一般星期六晚上都不在办公室……”
㊳少平接着就告辞了。晓霞也不挽留,起身把他一直送到地委机关的大门口。
㊴分手时,她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愿意告诉我你在什么地方。但是,你一定要来找我啊……”
没有挽留但对约定的见面充满期待和激动,田晓霞尽管外表表现得平静理性,但内心也是一个青春活泼的少女,两人的感情也从这里更进一步了。
㊵“我会找你的!”他主动和她握了手,就转身向街道上走去。
㊶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西边远远的天空露出了一片乌蓝。
虽然后来两人的爱情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或许这正是作者对于劳动青年孙少平的又一次考验,孙少平并没有在这场悲剧性的结局中就此消沉,而是展现出了更加强大的力量。有人说这种悲剧性或许与作者本身的经历有关,也有人说孙少平与田晓霞尽管精神相通,但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在炽热的感情面前或许两人都忽略了这一点,但如果真的长久在一起生活,也难免会出现裂痕,所以作者草草了结田晓霞的生命,将这段感情保留在最美好的样子。无论如何,田晓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富有特色的形象,更多的情节片段还需要同学们自己去体会。
下期名篇
《平凡的世界》田福堂:狭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老一辈农民代表
本文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讲述的田福堂参加女儿田润叶和李向前的婚礼时的情景,表现出其狭隘又现实、自私自利又自卑的特点。
能力测评
A 识记
1.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上双水村 、 、 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2.某章开头引用乡谚“强扭的瓜不甜”,本章描述的主人公是 ( )
A.孙少平、田晓霞 B.武惠良、杜丽丽 C.田润叶、李向前 D.田润生、郝红梅
B 理解
3.以下对原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少平看到田晓霞后感到脸像火一样烫,是因为他当时穿的非常破烂,他感到很难为情。
B.田晓霞主动邀请孙少平去她家,可以看出她非常热情大方,并没有一般女孩子的内敛害羞。
C.孙少平“关于苦难的学说”是指他认为历经艰苦得来的好处比轻而易举得到的要更有滋味。
D.田晓霞并没有询问孙少平的住所,是因为她知道孙少平不想告诉别人,可以看出她很善解人意。
C 综合分析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对孙少平外貌“脸烫的像火”的描写和语言吞吞吐吐的描写,表达了孙少平当时的窘境。
B.第七段中作者通过少平的眼睛对晓霞的外貌进行了描写,有利于读者更地感受少平的内心世界。
C.文章语言华丽,情感真挚,用典型化的方法,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这是现实主义手法的特点。
D.田晓霞对孙少平充满敬佩,正是因为孙少平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气魄和深刻的思想,这也是孙少平不虚荣的原因。
D 鉴赏评价
5.田晓霞最终因为在洪水中救一个孩子而牺牲了,她与孙少平的爱情也因此成为悲剧。请结合文本,分析田晓霞的形象特征。
E 表达应用
6.假如你是田晓霞,请选择一本书推荐给孙少平,并写一封推荐信,要求写出推荐原因,300字左右。
F 探究
7.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说:“毫无疑问,终点绝不仅仅是情节和人物意义上的,更重要的它也是全书的题旨所在……即使是最‘漫不经心’的意识流小说,在戛然而止的地方也是煞费心机的。”因此有人说田晓霞的死是必然的,你是怎么看的?文中是如何体现这种必然性的?请结合作者的经历以及时代背景谈一谈。
想要获取详细解析和参考答案的同学,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名著细读”能力提升学习交流群,获取答案,我们等你哦。
相关链接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节选)
李 然
一、田晓霞之死
孙少平在经历县城求学、地区揽工、迁出户口、煤矿招工等人生拼搏中,不管世俗身份多么低贱,精神世界却永远高贵不凡。他嗜爱读书,无论工作如何繁重肮脏,也不管条件多么恶劣简陋,他都坚持阅读,坚持思考。他虽身处生活最底层,却仍能闪耀出圣洁的光辉,他虽如牛马般的挣扎,却是有尊严地劳动,他把苦难升华成了苦难的诗和哲学,这也使他赢得了晓霞的芳心。小说一层层、递进式地描写了孙少平和田晓霞越来越亲密的关系:相识、相知到相恋,就在孙少平即将收获这完美爱情的时刻,田晓霞的生命却戛然而止——因在洪水中救人而牺牲。
二、田晓霞之死的艺术分析
死亡与生存意识是一个哲学命题,它是作家人生观、价值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实际上是对主人公自身品质的最高层次的深化和挖掘。对于田晓霞的死,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手法,对人类心性进行抚摸和歌吟,对人物命运进行拷问和追思,展示了对复杂人生的瞭望和体验。对生命本体的认识程度始终是衡量一个作家如何关切人类、关切自身的标杆。作者对死亡形态、死亡价值、死亡情感等方面的考察,力图通过透视解剖生命终点的价值印证人类对生存意义的探索。
田晓霞之死的悲剧性结局是对主人公人格的健全和深化,表现出主人公仅仅热爱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沉溺于自身的爱情小圈子,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对职业的责任、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当得知南部某市发生特大洪水时,作为记者的田晓霞“在说话之间便冲进自己的房子,不到两分钟就穿好衣服,肩上挂了个黄书包走出来,抓起楼道的电话,给值夜班的副总编打了招呼,就旋风一般跟吴仲平下了楼梯。她一边气喘吁吁地往大门外跑,一边对吴仲平说:‘谢谢你给了我一个机会!’勇敢的女记者情绪异常激动。”充分展示了田晓霞的职业敏感和职业责任。在抗洪现场奋不顾身抢救洪水中的儿童,关键时刻舍弃自己生命挽救他人的生命,是对生命热爱的最高形式。
田晓霞之死的悲剧性结局也是男女主人公性格本质、命运悲剧孕育的内在照应,孙少平、田晓霞这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甜蜜的,是高尚的,是伟大的,可他们的爱情在一开始就孕育着悲剧,虽然他们的性格坚毅、独立,也正因为如此,双方的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生活经历及思想的发展,都会在将来共同的生活中出现矛盾和裂痕,因为具体的生活并不全是浪漫、理想和新奇的。作者用了一个有点宿命的手法,展示给我们一个残缺爱情的美和伟大,是“断了臂的维纳斯”,让这份超世俗的爱情能永远在理想的幻境里熠熠生辉,显示出“人性的悲剧美,悲剧的人性美”。
田晓霞之死的悲剧性结局印证了“大团圆结局”被批判之后形成的“不团圆主义”的胜利。现代作家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幸福的大团圆”结局,浅薄而缺乏深度,不容易让人面对悲剧产生震撼的效果。贺秀莲、田晓霞二人之死虽有不同,但同样都导致了孙少安、孙少平两人爱情的悲剧性结局。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死之本能是生之本能的继续,它具有催人振奋的新生价值、促人深思的认识价值和垂范史册的不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