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国网财经”可以订阅哦!
国家网信办11月4日正式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其中对直播平台和主播的“双资质”规定以及“先审后发”、“即时阻断”的要求都给出了说明。
该规定将于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的企业超过300家,且数量还在增长。伴随着网络直播行业的火热,衍生出了很多不和谐、不文明的问题。
2015年下半年以来,以“直播造人”为代表的淫秽色情事件频发,违反社会公德甚至涉赌、涉毒问题屡有发生,甚至一些企业以此为手段,为融资、上市制造噱头,网络扫黄面临着新的挑战。
监管正当时。此次网信办出台的《规定》,无疑是整治网络直播乱象的一剂“强心剂”。
四大关键词:双资质、总编辑、先审后发、即时阻断
《规定》明确,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和互联网直播发布者在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时,都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并在许可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直播及其互动内容实施先审后发管理,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直播服务的,应当设立总编辑。
《规定》要求,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积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具备即时阻断互联网直播的技术能力。对直播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互联网直播发布者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
《规定》提出,不得利用直播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传播淫秽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强调,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和互联网直播服务发布者应当加强管理,注重自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将依据职责,做好互联网直播服务信息内容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对互联网直播服务实施相应监督管理。
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规定》出台的背景:互联网直播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形式迅猛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了300多家,但部分直播平台传播色情、暴力、谣言、诈骗等信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还有的平台缺乏相关资质,违规开展新闻信息直播,扰乱正常传播秩序,必须予以规范。
监管日趋收紧
“互联网直播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形式迅猛发展,但部分直播平台传播色情、暴力、谣言、诈骗等信息,还有的平台缺乏相关资质,违规开展新闻信息直播,扰乱正常传播秩序,必须予以规范。”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其实,对于网络直播服务的资质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了。此前,已经陆陆续续出台了多个对于网络直播平台监管和整治的相关文件和配套细则。
2007年12月,广电总局公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2010年3月,同样由广电总局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分类目录(试行)》;2016年6月,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6年9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6年4月13日,百度、新浪、搜狐等20余家直播平台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网络直播房间必须标识水印;内容存储时间不少于15天备查;所有主播必须实名认证;对于播出涉政、涉枪、涉毒、涉暴、涉黄内容的主播,情节严重的将列入黑名单;审核人员对平台上的直播内容进行24小时实时监管。
今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公布了多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名单,数家网络直播平台因涉嫌提供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危害社会公德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被列入查处名单。
行业洗牌加速
据媒体此前报道,现阶段要开办直播服务,除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之外,还要办理《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以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注册资金 1000 万以上。这些证件的办理申请,据知情人士透露,其通过的难度非常大。
“对于大平台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反而是有利的。小公司会洗牌出局,最终资源聚拢到大公司。”业内人士表示,大平台的主播,都是和经纪公司签约的,不是独立个人,所以很容易获取资质。但是对于小公司来说,就没这么容易了。
该《规定》的发布,可以说监管部门把当前网络直播的内容都考虑在内,平台想要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逃避资质审核基本是不可能的。
随着直播行业的商业模式趋于同质化,行业面临洗牌只是时间问题。再加上网信办、广电总局、文化部、公安部等多部门的严厉监管,以及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预见,直播行业洗牌将会加速。
色情、暴力、侵权成直播三大毒瘤
据调查,一些知名直播平台上,部分“主播”通过肢体和语言进行性挑逗、性暗示;飙车、吃灯泡、嘴咬几十支正在燃烧的香烟等搞怪直播内容不时出现。
除了色情、暴力等因素外,直播过程中的侵权问题也屡屡被诟病。此外,一些视频网站将街景、商场购物人群作为直播对象,甚至还有打着“大学美女必经之路”旗号的直播频道。
黑色利益链衍生畸形生态圈
今年以来,针对网络直播行业不断暴露出涉黄涉暴问题,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并对违规平台进行停播整顿。对涉事主播也做出禁播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网络直播中的低俗黄色内容仍然屡禁不止,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专家分析,目前大多数网络直播平台采用的是免费播放加广告收益的经营模式,普通网友的点击观看并不能为平台带来直接效益;而签约“网红”主播、租用大量网络带宽,网络直播平台都需要大量资金。网络直播行业火爆的背后,是直播平台之间的受众之争、烧钱大战。
一方面,网络直播平台只有尽快获得足够数量的粉丝,才能赢得广告商和资本青睐;另一方面,大量烧钱的商战模式,也让网络直播平台渴望来自直播间的直接收益。于是,从网络游戏中衍生的“虚拟礼物”模式被很多直播平台套用,成为吸纳现金流的利器。
一位网络女主播在接受线下采访时说,在一场直播中获益最大的不是主播,而是平台。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去年网络直播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77.7亿元人民币。据华创证券的预计,2020年中国的网络直播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网红”也能变现,有人广告报价超10万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显示,预计2016年红人产业产值将接近580亿元。“网红”们究竟如何发财,又何以能够带动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目前“网红”主要有以下几种变现方式:
植入式营销。“网红”在网络平台上“发迹”,随后在此平台上借助自身广阔的影响力植入广告,从而获得广告收入,不少“网红”推一条广告的报价都超过10万元,目前显著表现在微博大V和视频主播红人。业内人士认为,“网红”推广已成为电商营销的大舞台。目前网红电商的品类集中在女装和化妆品,数据显示,在2015年的淘宝平台上,排名前十的女装类网店,有六家都是网红开的。
与平台分成。通过粉丝的狂热打赏,电竞圈一些“女神”级别网红的身价甚至要用亿元才能计算。一些网络直播平台的明星主播也通过收获粉丝花钱购买的虚拟礼物与平台分成而获得巨额收入。网络平台借助“网红效应”也赚得“盆满钵满”。
今年3月,有中国“第一原创”网红之称的Papi酱获得1200万元天使融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事件似乎昭示着“网红经济”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Papi酱本人的估值也达到3亿元,仅排在王思聪之后。通过融资,Papi酱的变现方式得以走上产业化道路。
网络直播“水有多深”?粉丝、礼物都可以“刷”
外表风光的主播背后到底有多少是注水数据,或许很难有人能说清楚。
成都商报记者以个人身份注册了某移动直播平台,测试直播的结果很有意思——记者开启直播后几秒钟后,系统显示有2位观众进了房间,又等了几秒钟,观众数瞬间增至20人左右。实际上,记者遮挡了摄像头,直播屏幕上一片漆黑,没有任何影像和声音,也就是说,即便没有直播内容,记者的房间里依然稳定保持着约20名粉丝。
有业内人士揭秘称,这些像“僵尸”一样存在于房间里的“观众”都是机器人,也就是平台“附赠”的,可以造成房间热闹的假象。
“数据靠刷,这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作为业内人士,九鱼传媒CEO李旭透露了直播数据注水的现象——2014年直播刚开始火,基本上任何主播开播,平台都会挂1千多个观众,造成房间很热闹的假象。
现在同样如此,一些平台或“工会”的运营人员还会在房间里维护,假扮正常观众不停给主播送礼物。在李旭看来,这跟“卖吼货”是一个道理,你不去刷礼物,就不能带动房间的气氛,真实用户也就不会送礼,而刷的礼物越多,主播的权重和排名也会靠前,增加曝光度。
行业乱象下的网络主播能红多久?
在收益的刺激下,中国互联网空间正进入“人人都想成为网红”的时代。然而,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随随便便成功变身“网红”?“
除了颜值要高,《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分析称,网红必须有敏锐的审美能力和判断某个行业发展趋势的能力,还要有超强的个人魅力,某些方面的意见领袖身份,以及团队调度、场景氛围影响力等综合素质。
而无论是“网红”还是网红经纪公司,最终都离不开呈现的平台——网络直播平台。
对于直播行业乱象,相关监管部门一直在加大严惩力度。今年4月,文化部下发了第25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名单。随后,“网络主播黑名单”制度进入公众视野。今年7月,文化部又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斗鱼等26个网络表演平台被查,16881名违规网络表演者被处理。
业内分析认为,新规出台意味着直播行业将面临较大调整洗牌。一方面,目前掌握“持证”优势的大型视频网站可能进入直播业务的高速增长期,而那些短期内拿不到许可证的直播平台则不得不面临关停命运。另一方面,直播平台将面临类型上的进一步细分。
艾媒咨询CEO张毅说,目前的网络直播平台还处在一个商业模式不清晰、不稳定的阶段,内容同质化严重,一旦用户新鲜感消失,平台可能面临大量的用户流失,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张毅表示,直播平台转换商业模式使其更加工具化,发展前景仍乐观。“一些平台靠“美女主播”的运作方式并不持久,直播是社交3.0的载体,只有把直播平台工具化,提升消费者的付费意识和付费意愿,行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综合:新浪科技 新华网 人民日报 中国经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