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第一次见到叶嘉莹先生的时候,便直言“她就是诗的灵魂”。
那时的叶嘉莹,满头银发,一身素色衣裙,胸前还别着一朵胸花,那是一朵淡紫色的蝴蝶兰……
岁月从不败美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用来形容叶嘉莹,再合适不过了。
这位中国古典文学诗词大师、最后一位女先生、最美女国士,在自己96年的人生中,用诗歌谱写出了中华文明之美,诗歌之魂。
上周末,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悄然上线。
虽然登陆各大院线,但是首日排片不到1%,看得人更是寥寥无几。
就在大家为上海名媛拼拼团聊得兴起,无尽调侃和讽刺的时候,就在大家围着“假靳东”背后的中老年女性讨论的时候,叶嘉莹,无疑是所有女性人生,最好的精神代言人。
她的人生,饱受煎熬和磨难。
她的诗中世界,岁月洗尽铅华。
01
一生颠沛流离
1924年,在北京一座灰砖红瓦的四合院里,叶嘉莹出生了,小名“小荷”。
叶嘉莹(中)三岁时与小舅李棪(左)及大弟叶嘉谋(右)合影
虽非大富大贵,但在那个年代,还算是一个安稳幸福的书香世家。
曾祖父在咸丰年间担任佐领,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到了父亲叶廷元,毕业于北大的英文系,在一家民航公司就职。
叶嘉莹的小时候,被幸福和平和围绕着,诗意的生活初显。
当别人家的孩子在胡同里闹腾的时候,她就搬着小板凳默默背唐诗。声音柔和,浅浅低吟。
察院胡同23号,叶嘉莹童年的旧居。图/网络
初入诗词的世界,少女心性渐渐显露,叶嘉莹开始为着一草一木而欢喜雀跃。
夏天的枣花,就如“初夏心情无可说,隔帘唯爱枣花香”。当然,也有“群芳凋落尽,独有傲霜枝” 的秋菊品性。
如果没有战争,少女叶嘉莹应该会一直是那个天真美好的文艺女孩吧。
1937年,北平沦陷。
13岁的叶嘉莹,相继经历了父亲失踪,陪着她读诗的母亲也在手术后离世。
生活的巨变,让这个满怀诗腔的女孩,开始明白了何为人世间的风霜冷暖。
她不再写初夏的懵懂炙热,也不再写秋菊的傲骨,而是在母亲入殓的那一天,写下了无尽的悲欢离合——“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父亲母亲离开,家中照顾弟弟的大任一下落在了叶嘉莹身上。幸而得到伯父伯母的照顾,生活虽然艰苦,但学业没有落下。
成绩优异的叶嘉莹,以第一名的成绩从辅仁大学毕业。
在学校当了几年先生之后,24岁的她,决定走进婚姻。
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北平,到南京结婚,并跟随丈夫辗转到达台湾。
一个爱诗词,一个热衷政治,叶嘉莹和丈夫之间的婚姻迎来了第一场风暴。随后,因为丈夫的关系,夫妻两人一同入狱。这个时候,她的女儿才4岁。
没了工作,也没了家,在狱中待了3年的叶嘉莹,出狱后带着女儿寄人篱下。
正如儿时吟诵的《论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也,未足议也”。走过了大半生,52岁的叶嘉莹再次遭到致命打击——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离世。
那一段时间,几乎是她人生中最难熬的。
在她的好友刘秉松的记忆中,“那个时候我还不认识她,听朋友说,女儿女婿的离世让她很心痛。但是参加完葬礼,回来后还是照常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和学生,最多眼圈一红”。
最终,她的丧女之痛,都用诗词抚平了。
也可以说,诗歌成为了苦在生活里的叶嘉莹,唯一的灵魂支撑和鼓励。
在书中,她写道:“经历这一次大悲痛和苦难之后,我知道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的终极追求、理想。”
她说:“我要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那时就想,我应该回去教书,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要把古代世人的心魂、理想通通传达给下一代。”
02
倾尽一生为诗词
1979年,叶嘉莹回到北京。
人生已过半,叶嘉莹更为释然了。她说:“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
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熟悉的儿时之地,安心扎根于三尺讲台。她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讲课,也讲诗歌。
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只要是叶先生的课,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还有同学千方百计来蹭课。为此,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看到这些年轻人,对诗词的那份炙热与追崇,叶嘉莹的心中该是无尽欣慰的吧。
也是从这个时候,她决定为诗歌倾注所有。
1996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成立了古典文学研究所,同时拿出了自己的十万美元退休金,设立了奖学金。
1996年,南开大学的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成立。图/网络
到了2018年、2019年,因为两次向南开共捐赠3568万元而被更多人熟知。
这,可是她的毕生积蓄啊。
因为"裸捐",叶嘉莹备受舆论关注。但在她看来,大家的关注点有些无聊。“这些人眼睛里只有钱,不懂得学问。我本来就是要跟你讲学问的,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没有兴趣。”
教书先生,是叶嘉莹一生最骄傲自豪的身份。她说:“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
整整70年,人生浮浮沉沉,有过名,也有过利。但在她的心里,诗词永远是灵魂深处,最纯粹的东西。
她的最大愿望,就是为年轻人打开一扇门,把美好的吟诵一代又一代的传唱下去。
正如她说的,“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尤待发华滋。”哪怕大雁南飞,深秋萧瑟,年华已老。
但心中有炙热,有追求,如一颗莲心般,只要播种和守护,莲花有重开之日,诗词也有永流传之时。
这才是我们应该永远追捧的先生。
参考资料:
1.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2. 《叶嘉莹,中国最美女国士》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