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新浪娱乐”→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就能快速找到我们啦!
无人的海边,废旧的渔船。
如鞭炮般响起的枪声。
被数不清的子弹洞穿的身体。
东南亚风格的海滩衬衫。
像极了缅北集中营里卧底的处决现场。
这,是《片场日记2》的开篇的第一幕。
没看过这个系列的观众,可能会误会它是某部电影拍摄过程的纪录片。
实际上,它是一部低成本、小制作、无流量演员、甚至没有知名演员的短剧续集。
也是一部久违的,敢拍、敢说、敢得罪人,重现讽刺喜剧灵魂的作品。
枪击场面过后,你以为会接上一场未亡人泣不成声的悲情戏,或是为兄弟报仇的贴身肉搏?
都不是。
镜头一转,是远在戛纳的导演和代班导演吐槽,谢天谢地,终于把片里小鲜肉万枫扮演的角色给拍下线了。
名为万枫的小鲜肉,按导演的话说就是,”吃什么什么不行,演什么什么不像,唱什么什么难听。”
影视歌三界都栖不下的祸害。
但凭借着自身的热度与人气,大牌大耍,拍戏带十几个助理,话语权比导演编剧加起来都大。
剧情抓马却又让人觉得十分眼熟:流量在手,目空一切的傲慢,粉丝多少决定戏份多少的扭曲,嘴上谈着艺术做事却只朝钱看的制作团队,被骂多年依然扎根在国产剧摆烂三件套——悬浮剧情,魔改原著,抠图特效……
这些年,观众目睹之娱乐圈怪现状,都在这部短片里得到了1:100放大还原。
国产剧里刚毕业就在北上广深住上单身豪宅的女主角,在这里全方位升级——穿的是贵妇最爱真丝睡衣,手上端着挂杯的红葡萄酒,住的是自带回旋楼梯的别墅。
嘴里念的是,“月薪三千,只住得起这样的房子。”
点的是2400块一份的麻辣烫外卖。
要多抽象有多抽象,要多超前有多超前。
不到十分钟,演完爱情剧四十集的内容,“床上相遇”、“体温保暖”、“失忆错认”、“爱上反派”、“首富装穷”。
这些剧情都是AI被“投喂”大量国产爱情剧后,自主生产的内容。
AI的发挥,仿佛缩句提炼大纲。
脱水之后,掩藏在男女主动人爱情外壳下的“拜金主义”、“性缘脑”立刻现了原形。
魔改重灾区的古偶仙侠,更是被无厘头剧情一秒戳穿,所有人的牺牲都服务于爱情的本质。
仙侠无侠,虐恋情深。
为了让男主断情绝爱的神功大成,亲爹,亲爷爷,亲姐弟……到从前的邻居,先后以串串儿的形式自绝于男主剑下。
而男主神功初成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去娶女主。
没了“兼济天下”的包袱,这几年的仙偶剧,大半都没能完成给观众制造甜甜幻梦的任务。
原因之一,在该花钱的地方省钱。
五毛特效、抠图背景年年被骂,年年都出现在了制作费用不菲的仙侠奇幻剧中。
问,就是预算不够。
《片场日记2》里更是将这一现象拍到了极致,给男女的真身来了场消费降级。
真龙皮肤买不到就改成猩猩,葵花特效不好做就用真向日葵代替。
只要没有底线,魔改没有极限。
如果只有这些国产剧糟粕合集,那这部短剧只能算深谙喜剧的套路,夸张的艺术。
它敢就敢在,不只放大了国产剧里令观众反胃又无奈的雷点,而是拍出了这些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解剖了这片滋生烂剧的土壤。
片头被数把机关枪射成筛子的万枫,因为粉丝对其下线不满,给剧集刷差评,留言威胁导演,“没有哥哥,我们就弃剧”。
“从善如流”的导演不得不考虑粉丝意见,想尽办法让万枫复活。
于是,安排万枫的心脏长在了脚底板上,以违背自然科学的方式让他重新上线。
角色的生死,不取决于剧情的发展。
而是由剧情之外的人气高低、绯闻影响、税务问题以及突发的负面新闻决定。
被曝出轨,脚踏五条船,睡粉塌房,剧里立刻被车撞死。
官方辟谣后,又以易容的形式复活。
老婆非法集资,写死。
犯法前已经离婚了,又复活。
如此反复数次,谁还记得这部剧最初的样子。
导演和制片互相安慰,说电影是妥协的艺术。
现实中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时间线拉的更长,戏剧性减少半分。
主演已不可说的《巴清传》,先是男主演深陷海外性侵案,剧方使出换脸术,让当时与女主最有CP感的李晨顶上。
就在重拍时,男主的海外官司宣判胜诉,所有罪名均不成立。
男主的窟窿补上不久,女主又因阴阳合同事件成了九亿姐,给剧方出了新难题。而投资方显然没有放弃,2020年采用天猫技术再度重拍结束。
只不过至今没有播出,观众没机会一睹“高科技剧”的真容。
向金钱妥协,向流量妥协,向权威妥协,一个又一个观众无法理解的谜之剧情被放出来——
“这人物不是上一季死了吗,怎么这一季还在?”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剧情,是碳基生物能想出来的吗?”
“好好一小伙儿,怎么老是对着空气说话?”
剧集的质量无限下滑,剧组的创收方式倒是层出不穷。一般概念里,剧集的制作方只向播出平台收取发行费,被市场看好的还能赚点广告费。
向粉丝收费让他们来当群演,演员加戏要收费,演员站C位也要收费,服化道艳压同戏的其它演员也要收费。
当然,这里是《片场日记2》的原创剧情,现实中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带资进组、抢妆艳压、毫无意义的大特写镜头、为配合演员转型特意加的硬汉戏,一股脑地塞进一部剧里。
没人担心剧情面目全非对播出效果有什么影响,因为影响剧集热度的关键是话题。
“原生家庭”、“女性互助”、“怒甩渣男”、“贫富差距”、“教育代差”……热搜上常驻的母题以排列组合的方式填充着现代都市剧的内容。质量再差,有了话题的存在,剧情高燃CUT就能常驻热搜。
取之于热搜,用之于热搜。
怎么不算一种生生不息呢?
观众评价它做了“限定范围内最大的嘲讽与幽默”,但终究是没能超越现实。
就拿今年举例,过去两个月的娱乐圈新闻比这部短剧加起来都要幽默,只不过是黑色的。
不知道是本片的创作团队想象能力有限,还是不够靠近核心圈子。
他们还在为制作经费苦恼,向植入广告的甲方爸爸低头,而不知道早在十年前,《血色恋情》的制作团队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不担心出路,工作起来也可以更自由,自然科学能被抛掷脑后,人文历史当然也没有特权。
就像孙菲菲微博里说的,拍摄过程十分随性,”日本人刚抄完家,院子里依然跟过年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对联崭新,陈设如前,我要是不说就这么拍了!……明明是逃难到了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城市的房间陈设,摆放的方位,甚至连壁画,都跟上一个家一模一样!就这么拍了!“
而在系统性问题里,管你是红极一时的流量,还是地位不可撼动的乐坛天后,并不会像短片里一样“说啥是啥,一切都凭借自己的心意”。
摄影机一关,拍摄现场的故事没人看得到。就算有裂隙,观众有幸听到当事人自己的声音,也只能是激愤混杂着无力。
历史的车轮沿着曝光、痛斥、遗忘、重演的道路前进着,就一如这部短片。
开篇提到《片场日记2》是续作,前作风格主题一致,聚焦的都是无人敢讲、无人愿意讲的行业乱象。
但效果就像观众评价的那样,像极了韩国电影,“很能反映问题,但解决不了问题。”
指望一部小小的、边缘化的文艺作品去对抗顶流、知名演员、天后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只能希望在后来的观众无意点开它的时候,只会被抽象的剧情,夸张的艺术逗乐,而不再是从喜剧中看到现实的悲剧,笑过之后是深深的叹息。
这或许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未来。
喜欢本文,别忘记点个“在看”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