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亲戚家串门,堂姐跟我抱怨:“孩子长大了真是翅膀硬了,那天我就翻了翻她的手机,她就气得好几天都不和我说话,当妈的看看孩子的手机怎么了?”
看到这句话,是不是觉得很耳熟?大家小时候大概都听过似曾相识的那句“我是你妈(爸),看看你的日记怎么了!”
这种打着关心的名义,理直气壮地翻看孩子的隐私,真的是爱他们的表现吗?
并不见得。
隐私对于孩子有多重要?
隐私之于人,就像香味之于花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从出生到3岁前,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时期,形成“自我意识”。
3~4岁,秘密萌芽期,孩子初步意识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分离,秘密开始萌芽;
4~5岁,感受秘密期,孩子可以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
学龄期,秘密困惑期,孩子开始思考要不要把秘密说出去;
青春期,守卫秘密期,孩子需要足够的空间来隐藏自己的秘密。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过:
“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
对于孩子来说,秘密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志,更是滋育他们成长的养料。
若是我们以爱的名义来窥探孩子的隐私,只会把他们推得越来越远。
窥探孩子隐私,常常会有反作用
翻看孩子的隐私,是一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会伤害亲子关系。
所有人在隐私受到侵犯时,都会有愤怒和羞耻感,更何况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的孩子,窥探他们的隐私,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记得在电视剧《小别离》里有一个情节让我记得特别清楚,妈妈童文洁在打扫女儿朵朵的房间,在垃圾桶里搜出了女儿写的小说。
童文洁认为这个行为会影响学习,顿时怒火中烧,等朵朵回来后一顿质问。
朵朵倍感委屈,大声地吼道:“这是我个人隐私!”说完便气冲冲地将父母赶了出去。
后来虽然在爸爸方圆的劝说下母女俩和解了,但是关系却无法恢复如初,朵朵有什么话不再是想到妈妈,而是会第一时间告诉爸爸。
妈妈的“关心”没有靠近女儿的心,反而成为了伤害女儿的“武器”,把女儿推得越来越远,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还有一些家长,不仅会翻看孩子的隐私,还会把孩子的隐私当作笑话讲与别人听,这种行为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想起来大学室友曾跟我讲过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小时候她妈妈翻了她的书包,看了她的日记,知道她喜欢邻居家的哥哥。
室友很生气,跟妈妈大吵了一架,过了几个月关系才缓和一些。
后来邻居家的哥哥来家里玩,她妈妈便开玩笑地说道:“你来我家我闺女可是高兴坏了,现在我这个妈妈都比不上你在她心里的地位呢~”
室友当时就觉得颜面全无,后来再也没有和邻居家的哥哥说过话。
而稍微有所缓和的母女关系,也再次降至冰点。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认为:
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隐私权的重视,超过他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包括成年期,如果你觉得隐私对自己很重要,那么它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父母。
不管孩子几岁,他们都有保护自己隐私的需求,家长无论出于哪种目的,都要呵护好他们内心的小秘密,不要轻易侵犯。
尊重隐私与了解孩子,并不矛盾
很多家长在侵犯孩子隐私时,会认为这是在了解孩子。
其实,尊重孩子的隐私和了解孩子,两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是否选择了正确的方式。
首先,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应该学会恪守边界,学会互相尊重。
家长在日常的行为中,就要做好榜样,维系好边界感。
在进入孩子房间之前,要先敲门,并且在得到孩子的允许后进入;
在帮孩子收拾房间或者书包时,看到日记或者书信类的物件,不要轻易翻阅;
无意间发现孩子的秘密时,不要质问且要帮助孩子保守秘密。
其次,在尊重孩子隐私的前提下,用别的方法去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先要与孩子建立信任,如果晨妈刚才说的那三点能够做到,信任感便不会太差。
建立了足够的信任感之后,想要了解孩子的内心,要先从了解孩子的兴趣做起。
记得之前看《小欢喜》的时候,季杨杨的爸爸为了了解儿子的喜好,和季杨杨做起了“网友”,陪他聊天,听他诉说心事,跟他聊季杨杨最爱的赛车。
这样的方式,既没有侵犯孩子的隐私,又在无形中拉近了与孩子间的距离,岂不是两全其美。
《家有儿女》中,夏东海说的一段话让我觉得特别感动: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尊重隐私权,往大了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往小了说,一个孩子得不到尊重,他怎么会尊重别人呢?”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尊重,不论他们的年纪有多大。我们不该因为他的年龄,来判断他被尊重的程度。
父母不是审判官,而应当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用理智的心态去关心孩子,爱护孩子。
窥探和侵犯隐私从来都不是接近他们的方式,唯有诚意和真心才能够打通孩子的心灵。
只有足够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才能和他们没有隔阂,才能共同建立起美满和谐的亲子关系。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再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
*本期内容由妈妈手册原创,千万妈妈都在看的科学育儿手册。主编:晨妈,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品质生活理念,陪千万父母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