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两年国漫的崛起,一些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礼仪,以及中华五千年文化瑰宝的文化类番剧也开始响应国家号召,层出不穷的丰富着人们的视野。
《秦时明月》,《拾忆长安》,《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等直指文化矛头的番剧,一上线就大受好评。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番,也是一部响应国家号召,精准扶贫,深入乡村教学的优质国漫:《大王日记》。
或许有的二次元们会觉得此类番剧一定很“无聊”,但事实上《大王日记》做得非常有趣和精致,选择以在乡村的一只名叫“大王”的小猫展开的视角,生动且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下乡扶贫支教的“王老师”,跟他教的六个学生之间的故事。
这两年关于下乡支教的电影,最新出现在大屏幕上的,还是范伟在《我和我的家乡》里,饰演一个年轻的时候为讲台和学生奉献了一切的老师。
《大王日记》中的小王老师,是一个之前从山里走出去,现在回到山里扶持家乡的懂得报恩的人。
俗话说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小王深知家乡的穷困,更深知家乡的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就会一个又一个的在本该接受教育的年纪出去打工赚钱。
因此,哪怕校长跟小王提前说了,条件艰苦,可能会坚持不下去,哪怕学生们议论纷纷,这个老师也不会坚持多久,小王还是坚定不移的在乡村进行着支教事业。
番剧以乡村中的猫,大王的视角,展开了对学生和小王之间发生的一切事情的洞察。
同时,大王作为整个村子里最胖也是最受宠的猫,刚开始在第一部分,以一种对新来的小王老师持蔑视和怀疑的态度,再到下半部分中对小王老师也心悦诚服,来映射六个孩子对小王老师的态度。
番剧在细节方面做的很用心,比如六个孩子中的一个女孩的名字叫“阿娣”,“娣“的意思是男孩,在农村,家里第一个孩子生的是女孩,那么就会给这个女孩起带“娣”字的名字,希望可以下一胎生一个男孩子出来。
这种典型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深刻反映了孩子们所在的乡村世界中,大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之低,以及思想之落后。
而与之相反的是,阿娣非常争气,在小王老师的带领下用功读书,并且当了六个孩子的班长。
班里还有一个叫小宝的男孩,小宝的情况属于家里只有他一个男孩,爸爸早年打工还把膝盖摔成了残废。
所以虽然小宝十分热爱读书,成绩也十分优异,但却不得不辍学,跟着叔叔走出农村,去大城市打工贴补家用。
对这种情况,小王老师和另一个在村里支教的女老师黎书记的任务,就是去到小宝的家里,磨破嘴皮子的一遍又一遍游说小宝的父亲。
最后,小宝的父亲选择相信老师,相信国家的政策,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最终让小宝回来继续念书了。
番剧虽然是二次元的呈现手法,但是却把一切乡村里孩子和孩子的家庭情况制作得很真实。
比如班里有一个大块头又爱调皮捣蛋的小孩,冬瓜。
冬瓜总是跟王老师对着干,又因为成绩不好非常不喜欢听课,每天都在班级的最后一排开小差。
读书时班级里的这种学生,几次被老师劝服未果,也就不再受重视了。
但是小王老师没有,他无视冬瓜对自己的敌意和偏见,细心观察冬瓜的优点,发现他是一个运动细胞很好,又很讲义气的孩子。
发掘了这一点后,小王老师立即联系城里的运动队,推荐冬瓜去城里走运动员这条路。
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谁知道冬瓜竟然不愿意。
原因是冬瓜家里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一个年迈体衰的奶奶,冬瓜想留下照顾奶奶。
为了不让冬瓜的仕途受阻,小王老师和黎书记,以及班级的其他几个孩子对冬瓜承诺:你就放心去闯吧,奶奶我们会轮流照顾的。
孝顺的冬瓜这才一步三回头的进城了。
番剧非常平实的纪录了乡村教育中有可能出现的一切阻碍,包括以主角王老师为主视角的个人问题。
比如在乡村支教,城里的女朋友跟他分了手。
再比如乡村的薪资很低,房子也很简陋,坐一坐床都震三下。
一系列阻碍,都是为了最后小王老师跟大家一起将家乡建设的富裕起来,打下的欲扬先抑的铺垫。
最后番剧的结局,是小王老师发的在乡村支教的日常抖音,获得了网友百万的点赞,并且有大量游客来村子里旅游,村子的果蔬销量大幅度提高,家家户户也富裕了起来。
而一直贯穿始终的猫咪“大王”,也成为了村子的吉祥物和网红,并且村子里的农副产品的牌子,也取名叫了“大王”。
一个大圆满的结局,一个细致的描绘过程,一个暖心无比的故事。
《大王日记》虽然只有短短两话,加起来不过45分钟,却非常全面又有希望的介绍了一整个完整的下乡支教、扶贫成功的故事。
这种响应国家号召类型的番剧,也能做到如此精致,有趣,跌宕起伏,有笑有泪,不得不说国漫真的在努力进步。
话不多说了,这部有趣又有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番剧,你还在等什么,快加入追番车吧!
—END—